博物馆与大学之治学:基于国民教育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0-03-20 09:57   来源:城市怎么办

在教育和知识普及受到极大重视的今天,博物馆作为为大众提供知识、文教和欣赏的社会公共机构,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而同时大学博物馆的地位也在显著提升。

其实,英语的Museum一词,在古希腊时期的本义就指的是“学校、大学建筑物”,是“用于追求治学和学艺的大楼或房舍”。最初的博物馆就是与学校融为一体的,是隶属于大学并建造在大学校园内面向公众开放的场所。在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中,每一历史进程都能够看到大学博物馆在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大学博物馆与大学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博物院考察时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鲜明地强调了博物馆作为教育主体的功能定位。

具有近代特征的世界上第一家大学博物馆是阿什莫林博物馆,肇始于英国的牛津大学,这也奠定了大学与博物馆关系问题的基础。实际上据考证,大学博物馆的源流可以追溯至更早。建于公元前283年的埃及亚历山大博物院,时称缪斯学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科学与艺术中心,也是一座大学博物馆。

我国第一所博物馆是清末民初“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1905年创建的南通师范学校博物苑,其主要目的是“使莘莘学子,有所观摩研究”。

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

大学博物馆是大学历史积淀的集中呈现。世界一流大学都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而这百年进程中,大学与博物馆之间的关联也反映了这种历史积淀,并表现在博物馆的数量与规模、藏品与管理等方面。以英国牛津大学为例,它是全英第二大博物馆,藏品超过500万件。显然,只有大学的强大,才有大学博物馆的强大。

大学博物馆隶属于高校,同时也是大学的一面镜子。大学博物馆根植于大学的文化土壤,能够反映学校的精神风貌、历史传统、文化特色、人文环境、专业特色等。从博物馆的数量、规模、藏品和管理等方面,可以窥见大学的专业发展、专业特长以及专业的累积等许多方面。可以说,伴随着大学的成长和发展,大学博物馆集中呈现着大学的历史积淀。

大学博物馆与学术研究

理想的大学博物馆应是大学的学术高地,其展览具有较强学术性。大多数大学博物馆建立的初衷是为高校的教育科研服务,因而往往立足于本校的优势和特色专业,设立独具特色的收藏和研究方向。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规划收藏人类不同文明、不同时代的与艺术或考古相关的图书、报告、图片、档案、拓本等,目前已经收藏图书文献约10万册。该博物馆设立博物馆区和学术区,学术区主要面向浙江大学师生和专业研究人员,为该校的教学科研提供重要的艺术和考古类素材,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科的学术优势。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内的妇女文化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妇女博物馆,收藏了1200余件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有关妇女的实物与标本,在发掘、展示、研究妇女文化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妇女文化博物馆

中国第一家服饰类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的民族服饰博物馆,设有综合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图片厅等五个主要展厅,收藏有中国56个民族的服装、织物、绣品、蜡染和银饰等传统民族文物1万余件,是重要的教学、科研机构。

民族服饰博物馆

总体来看,一流的大学博物馆一般拥有丰富的馆藏和研究资源,在某一领域做到小而精,集中映射出所在高校丰富的学科资源积累。大学博物馆和专业教育相融合,为相关学科培养专业人才、展开学术科研提供了便捷渠道。

大学博物馆与国民教育

大学博物馆在服务高校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也具有面向公众、开展国民教育的公共价值属性。20世纪初,“威斯康辛理念”的提出赋予了大学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与职能,认为建于大学校园内的大学博物馆不应囿于大学这一固定区域,其资源和空间应当为公众共享,为公民增进知识和道德、提高素养服务。

大学博物馆是典型的对外开放的审美和休闲的公共场所,其实施的教育活动与高校院系开展的专业教育全然不同。大学博物馆的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它往往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以形象生动、寓教于乐、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引导、激发师生以及公众的求知欲望,引导其养成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目前,愈来愈多的大学博物馆从“校园象牙塔”走向公共社会,为培养国民全方位素质和良好品格服务。牛津大学的六个博物馆每年有超过530000人次参观游览,其中大多数观众为普通民众。我国的一些高校博物馆也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70%的大学博物馆全天候向外开放。一些高校在现代技术手段上进行了尝试,利用虚拟平台,通过研发和专题展览相结合的网络课程形成线上线下的互动结合,使更多的社会公众接触最形象、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牛津大学博物馆

大学博物馆与高校有着天然的联系,为教育科研提供了重要资源和场所,具有显著的培养国民全方位素质和人格的教育功能。大学博物馆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发展。

从理想化的角度来讲,我们希望每所大学都有像样、得体而有尊严的博物馆。中国的大学博物馆起步于民国时期,数量和规模都很有限。时至今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含成人高等学校)已多达2800余所,而有大学博物馆并在国家文物局注册的仅有100余所。

有鉴于此,教育部于2018年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通知》,通知附件“2018年教育事业统计调查制度修订主要内容”中,增加了“博物馆”“美术馆”指标。

大学博物馆是大学综合实力和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的学术科研高地,也是大学拓展教育广度、服务社会公众的重要平台,是我国教育事业统计的重要指标项目。

我们相信,大学博物馆凭借自身教育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将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教育主体功能,秉承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担当起区域文化建设之责,为国民教育体系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育服务,在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立勇、朱与墨、马红英:《高校博物馆在大学创新教育中的功能》,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

2.陈理娟:《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刍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

3.傅林、夏志刚:《高校博物馆的公共定位及职能探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

4.陈履生:《如何面对我们自己的大学博物馆》,陈履生美术馆,2019年;

5.陈履生:《大学博物馆是大学的一面镜子》,陈履生美术馆,2019年;

6.《“大不自多,海纳江河”——一所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新华每日电讯,2019年;

7.《藏品皆有故事,彰显大学气质!探访象牙塔里的博物馆》,楚天都市报,2019年;

8.《中国高校博物馆“走红”幕后》,法治周末,2019年。

供稿:叶菲斐、林玥玥

审核:马智慧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