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案例分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发布时间:2020-03-20 09:55   来源:城市怎么办

● 杭州手法 ●

“钱塘江时代”下的钱江新城夜景

迈入新世纪以来,围绕应对城市化带来的诸多挑战,杭州先后实施了近百项重大工程,由点到面、由线到片,大力推进“城市形态”、“街道建筑”、“自然人文景观”、“城市道路”、“城市河道”、“城市产业”、“城市管理”等七个方面的有机更新,初步形成了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杭州经验”。

杭州的“城市有机更新”既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更不同于“拆老城、建新城”的旧城改造,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科学发展,其实质就是走可持续城市化道路。它既吸取了拆旧建新的教训,又吸收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城市有机更新理论”——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历史价值保护、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等精华,在继承基础上实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其最大创新在于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引入到“城市更新”发展建设中,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对待。

在“城市有机更新”理念下,杭州大力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钱江新城,打造“三副六组团”,推动杭州城市从“倚湖而兴”向沿江跨江发展、从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时代”向以钱塘江为轴线的“钱塘江时代”转变,构筑“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空间布局。

● 延伸阅读 ●

上海的城市更新

上海城市有机更新实例——田子坊

历史上我国曾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基础严重薄弱,全球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城市发展几乎没有推动作用。解放后,中国长期实施传统的规划体系,老城区仍然体现出封闭的城市结构特征。因此,中国城市更新和发展过程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在解放初期,传统上的古城、老城以及在历史上有着显赫地位的城市出现了衰落的局面,特别是在此类城市中长期居住的原住民聚集地,环境状况非常糟糕。治理城市环境和改善生活条件成为当时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国民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解决了旧社会长期以来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

由于国家财政资源有限,城市建设资金主要用于一些新的城市工业区的生产和建设,旧城没有得到很好的重建。城市规模无序扩大,人口快速膨胀,新建的住房和基础设施未能及时增加,原有的设施住房无法满足新的需求,加重了老城区的负担,造成城市住房短期内紧缺,市政设施容量过剩和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导致了旧城加速衰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土地的有偿使用,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大量外资的引入,旧城改造和发展得到了多形式、多层次的推动,改造模式从过去的单一“旧房改造”和“旧区改造”转变为改造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

上海旧住宅区改造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浦西旧住宅改造应与浦东新区住宅建设相结合;浦西旧区改造应与移民安置相结合,降低旧区人口密度,改善居住环境; 老式棚户的有条件改造必须与房地产开发和管理、土地租赁和土地租赁开发相结合,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逐步形成良性循环和滚动积累机制,为棚户改造积累资金。上海近期规划住房建设的战略方向主要是:以开发新区为主,重点开发浦东;积极实施旧区改造,降低人口,减少密度,改善环境。动员人口稠密的旧区居民搬到新区。

上海旧居住区改造的三种模式:

①城市中心区或繁华的商业活动中心地区的棚户,异地安置,腾出建设用地用于商业开发或高级商品住宅,以获取土地级差效益。

②一般地区的棚户,应按规定的容积率进行改造,提升住宅品质和居住环境,保留原有用地性质。

③旧区内剩余部分建设用地用于公共服务设施或基础设施,作为公共绿地、道路、广场用地和汽车、自行车停车场,或增设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改善环境质量、健全城市功能。

国外城市有机更新的发展实例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以物质性规划理论为基础, 并以解决居住为主要目标。进入后工业时期,全球性经济衰退,经济结构转型, 去工业化和郊区化导致西方国家出现了内城衰败、就业闲难等社会问题,城市更新的主要问标转为内城的振兴。进入1990年代, 城市更新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改变,成为目标多样化、保护历史环境和注重公众参与的社会改良和经济复兴。

伴随着城市工业化功能的衰退,城市中的大片工业区的再利用问题也得到了重视。在振兴工业用地的同时,也越来越开始重视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内涵。例如,1970年美国纽约苏荷区使衰败的工业区转变为世界知名的艺术中心,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1963年),德国杜伊斯堡钢铁厂公园(1998年),德国鲁尔区IBA埃姆歇公园(1980年)就是这个时期的典型案例。

同时,对于城市文化也逐渐得到了公众的关注。1985年成立的欧洲文化城市计划就是旨在结合城市更新,推动欧洲城市文化发展,促进文化旅游的重要文化项目。文化城市计划的成功举办使得很多欧洲城市得到复兴,例如英国城市格拉斯哥、荷兰城市鹿特丹、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等都通过举办该活动促进了城市的更新发展,成功地从衰败的工业城市转变为吸引旅游者前往的文化城市。

1990年代后以文化策略引导的城市更新逐渐涌现文化事件、文化活动、文化旗舰项目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催化剂。很多城市利用文化因素获得了再次重塑城市形象以及振兴城市经济的机会。例如1997年毕尔巴鄂凭借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建立博得了世界的关注,使城市摆脱了落后的闲境,并创造了城市更新的“毕尔巴鄂”模式;西班牙巴塞罗那则依靠1992年的奥运会和2004年的世界文化论坛重塑了城市的海岸线。德国汉堡港口新城更是依靠文化和城市竞赛转变成为一个融合居住、商业、休闲、旅游和服务的港口新城。

同时对人的利益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也更加得到关注。汉堡港仓库城中完成了一系列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的工作,成为当地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2002年柏林施普雷河滨河区域的复兴,当地社团提出“所有人的Spree”口号,最终达成了建筑需退后水岸50m以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的结果;美国纽约高线公园,也通过将一条铁路线被打造成为空中的市民花园,城市的记忆得到重新的保存。

【参考文献】

1.《城市决策论》,王国平,杭州出版社,2019

2.丁凡,伍江.城市更新相关概念的演进及在当今的现实意义[J].城市规划学刊,2017(06):87-95.

3.滕诚悦,施华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城市更新规划探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01):25-27.

编辑:张益诚

审核:蔡 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