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创产业,长三角各城市有什么招数?
  发布时间:2020-03-18 10:07   来源:城市怎么办

厘清概念:文化产业or文化创意产业

20年前的2000年,国家“十五”计划第一次出现“文化产业”概念。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明确影视制作业、出版业、发行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演艺业、娱乐业、文化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

2009年,国家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来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2018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117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48%,比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

在构成图上,按行业大类分,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为24832亿元,占比为60.3%。文化制造业增加值为11999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9.1%;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4340亿元,占比为10.6%;

按活动性质分,文化核心领域创造的增加值为27522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6.8%;文化相关领域创造的增加值为13649亿元,占比为33.2%。

“创意”两个字是关键。创意不是对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创意人才的智慧、灵感和想象力,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再提高。因而,文化创意产业是现代文化产业的拓展与延伸、前沿与高端,它抓住了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实质,调整了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现代文化产业从单一的个人消费需求导向转向既服务个人消费、又服务生产领域的新思路。

由此,城市学杭州学派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在此且简称为“文创产业”。

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约占全国1/4,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区域创新能力强,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发强度均超过3%。发展文创产业的沃土可谓丰厚。

发展文创,长三角各个城市都在发力

上海,2017年发布《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也称“文创50条”:三个层次的目标很清晰:未来五年,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5%左右;到2030年,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8%左右;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八个重点领域很突出: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打造亚洲演艺之都、建设全球动漫游戏原创中心、巩固国内网络文化龙头地位、深化国际创意设计高地建设、构建出版产业新格局、构建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加快实施文化装备产业链布局。

南京,2016年发布《关于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主打“融合牌”:依托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创意+”为实施路径,与科技、农业、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以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和广告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

杭州,2018年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实施意见》,突出“中心”二字: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递增,到2022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5000亿元以上,总产出达2万亿元左右。构建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在全国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之江文化产业带,培育6个以上产业能级达百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基本建成“全国领先、世界前列”的国际文化创意中心。事实上,在2007年,杭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就提出打造“全国创意产业中心”目标。市委十届二次全会进一步确立了“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战略定位,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杭州的定位包括“全国文化创意中心”。

合肥,2019年发布《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方面提到新兴文化产业,包括支持文化创意载体建设、支持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支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都市圈的节点城市也都有所动作,宁波2017年发布《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温州2013年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金华2015年发布《金华市文化影视时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苏州2015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无锡2019年发布《无锡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推动无锡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

政策扶持,在于解决产业发展难题

文创产业发展的特殊性,一是对创意人才的高度依赖性,二是企业结构属性的轻资产性,三是投资回报的长周期性。政策要落地,要形成体系、解决难题。以上海文创50条为例,四个方面共9条,引导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集聚,努力减轻文化创意企业负担。

(一)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

4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市级宣传文化专项资金、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突出重点项目扶持力度。规范各级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

43.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对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为经认定的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内的中小文化企业提供担保所发生的代偿损失,可按照《上海市关于深入推进文化与金融合作的实施意见》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支持文化创意领域创新产品首次应用和研发设计成果应用。将上海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艺术教育项目纳入地方终身教育体系。鼓励相关区结合自身定位,因地制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二)合理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44.落实各项税收扶持政策。落实中央关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和文化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企业改制重组涉及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国家关于对重点鼓励的文化产品出口退(免)税政策和跨境服务零税率或免税政策、关于宣传文化增值税和小微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试点开展文化创意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对经认定的文化创意企业,按照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实际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创意和设计费用,执行税前150%加计扣除政策,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按175%加计扣除。鼓励文化创意企业申报新办软件企业,按照规定享受“两免三减半”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实自贸试验区有关进口税收政策,对区内注册的文化创意企业进口自用设备属于目录范围内的,享受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等相关优惠。

45.规范收费行为。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规范广告领域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不得在广告媒介单位和户外广告经营单位以外违规扩大征收范围。清理其他不合理收费。

(三)加强建设用地保障

46.优化土地资源供给。优先保障新增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土地供应,其中营利性文化事业项目使用文化用地的,可以协议出让方式供地;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使用工业、研发总部用地的,可以“带产业项目”挂牌方式供地。在新增经营性用地出让中,通过出让前的规划实施评估,按照区域文化设施配置情况,优先配建文化类公共设施。

47.合理利用存量用地。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合作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兴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利用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土地兴办文化创意产业,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照划拨土地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经相关土地出让协调决策机构集体决策,土地价款可按照有关规定分期缴纳,最长时间不超过两年。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建设规范、不影响相邻关系及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鼓励存量文化创意产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48.落实土地处置和建设保障政策。推进落实以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处置国有文化企业的划拨土地使用权,明确市、区利益分配办法、转增国家资本的出资主体及后续管理要求。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剧场、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创意园区等文化创意产业基础设施,鼓励各级政府给予用地等政策支持。

(四)强化人才队伍支撑

49.大力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大文化创意人才引进力度,落实海外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引进政策,简化外籍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永久居留证件和人才签证办理程序。探索建立高端人才医疗保障机制,以购买服务形式指定若干家高水平医疗机构,提供便捷、舒适、高端的医疗服务。探索将文化创意产业重点专业纳入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重点专业和紧缺专业目录,享受居住证积分加分等政策。加大对青年文化创意人才的人才公寓、公租房保障力度。做好国家和上海层面重点文化创意人才选拔工作,深入实施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推进青年高端创意人才、优秀女设计师选拔和培养计划。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将紧缺急需的文化创意相关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列入上海职业技能补贴培训目录。针对“高峰人才”,研究实施个性化、针对性人才政策。关注“海漂”文化人才,加强文化人才权益保护。

50.优化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依托高等院校设立一批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和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化创意企业联合共建人才实训基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培育、引进知名文化创意人才培训机构。促进文化领域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规范发展。鼓励文化创意企业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入股等方式,加大对骨干人才的激励力度。推进用人制度改革,推进完善文化人才分类评价。

关键的招数还是在于环境

坚持“环境立市”战略,牢固确立“环境重于政策”、“环境投入是回报率最高的生产性投入”等理念,依托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依靠一流的人才兴办一流的企业,使杭州真正成为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集聚的“洼地”,成为各方人才投资创业的“天堂”。这一直是杭州城市发展的信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同样如此。

我们可能在生产、生态这两个环境投入了不少,但政策扶持面向人的逻辑不应仅仅把人作为“经济人”,即把人看作是经济动物,只要满足人对金钱物质的需求,就能调动其积极性,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人是有意义的、追求价值实现的“社会人”,所以不要忘了还有生活环境。

《创意阶层的崛起》作者理查德•佛罗里达提出推动创意经济发展的“3T”要素:人才、技术、宽容(Talent, Technology and Tolerance),其逻辑在于宽容的环境吸引人才,人才创新科技,进而形成创新创意产业发展。有一句话可能值得我们深思:“创意中心并不是由于传统的经济原因而发展起来的,比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或者交通便利;也不是因为当地政府减税或采取了其他刺激经济的措施。它们的成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创意人士想在那里居住。”

【参考文献】

研究通报(2019)31号: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 全力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关于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思考之二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供稿、审核:蔡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