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15分钟生活圈?
3分钟,能到菜场买到所需要的原料
5分钟,能将大衣送去干洗店清洗
10分钟,能到健身房进行今日训练
12分钟,能把放学的孩子带回家
15分钟,能和家人一起去商场购物
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15分钟生活圈”,通俗来讲,就是你能够在15分钟内,能完成日常的大部分事情。
有娃的上班族一般没有太多自己的时间,白天交给了工作,晚上交给了家庭作业,周末除了做家务,还要带娃上补习班。唯一能够让他们享受社区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的,就是下班后出了车站到进家门的这一段时间。
十五分钟的路程,构成了他们的生活圈。一路的经历,就是他们对社区公共生活的全部体验。在他们的社区生活圈中,水果店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设施。
一边挑选着水果,一边和街坊们聊聊国家大事,家长里短,和老板娘抱怨下最近水果价格涨得太快…….买水果的过程就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水果店也就成了一个交往空间。每家水果店都是一个情报站。
简单的过程,一天天重复,仿佛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仪式,让生活有了生活感。
因此,水果店就是一个综合服务设施,它是一个购物点,它是一个交往空间,它也是一个“医疗站”。
简•雅各布斯认为的好城市应该是:一个平常冬天的早上,杂货店老板波尼,帮助一群小孩过马路;他把雨伞借给顾客;几个小鬼向他要烟抽,他骂了他们几句;附近有个居民走了过来,把钥匙留在他那里,说一会有个人会过来拿……这样一个传统的、有机的社区,有一个自下而上的网络体系,才会是一个稳定的所在。
“生活圈”的概念较早出现于日本,指特定社会群落生产、生活行为的地理分布。
二战以后的日本随着快速的经济复苏,城乡快速发展的同时拉大了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环境恶化、城市化进程等加速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为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日本政府逐步开展生活圈建设,旨在促进地区均衡发展。
最开始,生活圈是一种在全国范围内不受行政区划限制的空间分区概念,定义为“地域内生活的居民共享生活功能、被称为生活基础的圈域,其中的生活功能包括日常生活中必须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商业、就业、交通等功能”。
“15分钟生活圈”不仅是圈子,更突显的是“以人为本”的社区服务理念,它本质上是为提高社会效率而产生的,这样才能让城市发展更具动力。
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其中,15分钟、10分钟、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和居住街坊作为居住空间组织的核心理念取代了沿用多年的居住区、小区和组团。
为了改善空间资源的服务绩效、提高设施利用过程中的弹性,《标准》鼓励设置“一站式”邻里中心,综合配置文化活动、医疗康体、生活服务、商业零售等多样化功能。
杭州市规划局针对现状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的存在问题,曾经展开过邻里中心规划研究,并将其作为打造杭州15分钟生活服务圈的重要途径。规划确立了“街道社区”两级邻里中心体系,分别对应15分钟和5-10分钟生活圈,各街道和社区可综合考虑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需求设置一处或多处邻里中心。
从邻里中心的功能配置来看,采取“6(公益类)+X(商业服务类)”形式,公益类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占比不低于70%,强调以公共服务为主导。邻里中心内的商业以中小型超市、早餐店、药店等便民商业为主。同时结合不同人群对不同设施使用频率差异的研究,规划提供不同的建设模块,例如“文化+体育+农贸市场”、“医疗+养老”等,实际建设时可按需灵活选择。
同时,对于设施邻避或复合建设也提出相应要求。从具体实施路径来看,采取了“现状评价-了解居民需求-对比规划标准、找出差距-制定方案、考虑社区差异——实施宣传、公众评估”的技术路线。
多元协商的生活圈规划
城市的生活圈规划因其以人为本、重视个体需求的特性,要求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方式的结合。与传统规划主要由政府和规划专家决策不同,生活圈规划还需要居民、社区、企业、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比如,生活圈的界定依赖于对居民日常活动的调查,设施优化需要分析居民的行为特征以及居民提出的主观需求,社会环境的建设更是需要地方机构和居民的共同参与。
因此,生活圈规划注定是一个多主体协商,实现共同管治目的的规划,这也意味着在实施模式和相关保障制度上面临挑战、需要创新。
生活圈规划要求多主体参与,而生活圈的特性也暗含了多主体合作的基础。事实上,通过规划构建合理有效的日常生活圈有利于发挥城乡管治中各主体的积极作用,化解我国目前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生活圈规划也是一个实现城乡多主体共同管治的规划。
具体来说,在生活圈规划中根据居民行为特征划定生活圈体系,体系内不同生活圈层对应着不同的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给与需求。
不同层次的生活圈构成了若干个多元合作的平台,由市场、社会和政府在不同圈层中分别依照现状资源情况以及居民的需求,订立公共资源配置联合协议。协议对外公开、定时修正,发布主体部门直接对居民负责,投资建设权力部分交由市场,社会力量也参与其中,共同实现治理模式的转变。
但是,实现多元主体协商制定并落实生活圈规划的目标仍任重道远。部分城市政府、学者和民间组织已经初步意识到了生活圈规划的重要性,但是体制机制与管理机构职能等方面显著滞后,容易出现多头管理演变为无人管理的局面。
以政府为例,生活圈规划涉及不同行政单元、不同部门,需要一个全新体制有效协调各部门的诉求、消化居民差异性的需求。目前正在探索中的社区规划师制度、社区治理和社区规划实践也强调了多元主体参与、自下而上的实施路径,生活圈规划可以吸收这些探索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更好发展。
【参考资料】
《社区服务配套布局思路研究——从邻里中心到美好生活圈》,徐肖微,中国会议,2019
《城市生活圈规划:从研究到实践》,柴彦威、李春江,城市规划,2019
供稿:吴雨馨
审核:蔡 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