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基建”热的源起、实施困境与突破口
  发布时间:2020-03-13 10:30   来源:城市怎么办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会议强调,要选好投资项目,加强用地、用能、资金等政策配套,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由此,“新基建”一词持续升温,影响力不断发酵。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压力测试,“新基建”将再次点亮中国经济的未来。因为“新基建”是兼顾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的最佳结合点,是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的大国重器。

1

云上价值,凸显我国“新基建”迫在眉睫

为什么“新基建”变得如此火爆,甚至是全民期待?

疫情防控期间全民隔离让全社会对数字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云上价值得到凸显,数字世界能否建立了一套支撑现实世界的新“循环系统”成为关键。

疫情期间成为国民App的钉钉,承载了2亿上班族云复工和5000万学生云复课,每天有近亿人通过钉钉健康打卡报平安,近期更是有全国20个省的100个城市启用钉钉复工平台,有效协助企业分批安全复工。“线上诊疗”则成为疫情防控的“第二战场”。全国已有10余家互联网医疗平台推出在线问诊专页,200多家公立医院开展新冠肺炎免费互联网诊疗或线上咨询。

“数字化”成为一种生产方式。从防疫、复工复产再到云办公、云复课、线上医疗,此次疫情不仅是对线下世界的大考,更是对数字世界的一场大考。前所未有的流量洪峰,导致大量在线App出现后台崩溃、加载错误等情况。打造在线App固然不难,但要应对短时间激增的在线需求,却是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极大考验。

此次疫情防控,事实上,可堪称一场在“新基建”上的战役。面对即将到来的数字化、智能化激增需求,“新基建”这个现实性基础性工作迫在眉睫。

2

顺势而为,让“新基建”能成为有效应对手段

从历史上看,每到“危机”时刻,基础建设投资往往能建奇功。中国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时,都采取了大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来应对。

从全球疫情与中国经济下行的背景来看,消费、出口和投资“三驾马车”中消费、出口短时期内无法起到带头作用,投资驱动成为最后选择。任泽平在《是该启动“新”一轮基建了》报告中提出“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还是基建,新基建短期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改善民生福利。”

从2月3日到3月4日,30天时间内,中央层面至少5次部署与“新基建”相关的任务,平均不到一周,就提一次。“新基建”进程的提速,并非临危受命,而是在既定战略框架内应对当前局势和谋划未来的深思熟虑。

新基建”并不是什么“新词”,早在2018年底就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2019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要求,“加快5G商用步伐和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规模部署,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融合应用”。

“新基建”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7大领域,涉及通信、电力、交通、教育、医疗等多个社会民生重点行业。与以“铁公基”、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基建不同,“新基建”更强调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赋予传统交通和城市等基础设施科技内涵的信息化建设,兼具科技与基建的双重属性。

“新基建”是当前发展的短板,投资潜力巨大,未来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以5G网络建设为例,通过5G网络建设,将带动的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将超过数万亿投资,此外,它还将有助于培育繁荣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等新技术新产业,为抢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奠定坚实的基础设施。

因此,“新基建”的提出实属必然。一方面是经济下行背景下基建投资是平滑经济波动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传统基建趋于饱和、经济新旧动能切换,具备更高技术含量和更广阔空间的“新基建”有望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支点。

3

通盘考量,“XOD+PPP+EPC”模式是“新基建”的必要选择

有观点认为,大搞减税基建将增加地方债务负担,使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过大。启动“新基建”除了良好的时机外,资金是其另一核心要素。如何平衡“新基建”的投入成本成为各地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

面对“新基建”浪潮与地方债务负担,“XOD+PPP+EPC”模式将是地方政府实施“新基建”的必要选择。实践证明,只有在坚持“XOD”模式的基础上,广泛应用“XOD+PPP+EPC”模式,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土地进行一体化开发和利用,形成土地融资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之间自我强化的正反馈关系,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带动土地的增值,通过土地的增值反哺城市的发展,才能有效破解新型城镇化“钱从哪里来和去、地从哪里来和去、人从哪里来和去、手续怎么办”等四大难题。

杭衢铁路(建衢段)是我国首条采用“PPP+EPC”(联合体+总承包)模式运作的高铁项目。

无论是基建还是“新基建”,短期效益还是“大平衡”,政府都必须通盘考量基建类的投入产出问题。采用“XOD+PPP+EPC”模式,首先要树立“XOD”理念,以城市基础设施为导向促进城市空间开发。通过以学校等教育设施为导向的EOD模式、以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歌舞剧院等文化设施为导向的COD模式、以医院等综合医疗设施为导向的HOD模式、以体育场馆等体育运动设施为导向的SOD模式、以城市公园等生态设施为导的POD模式等,实现城市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深度开发。其次是善用“PPP+EPC”模式,拓宽融资来源,提高生产效益。在此过程中积极探索以设计为主导的EPC模式,通过设计优化与统筹管理,实现合理降造,实现设计、采购、施工阶段的合力交叉,节约工期。

“新基建”如火如荼之际,地方政府必须具备把握“新基建”浪潮的本领,善用改革创新、政企合作的方式推动,避免走重复建设、过剩浪费的老路。

4

精密智控,“新基建”赋能城市未来智能化发展

为应对重大经济危机而采取“重量级”投资,可能形成“大水漫灌”局面,对经济发展造成明显的后遗症。比如,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以及带来房价的暴涨。据一项对此次近34亿大基建的网络调查显示,近六成的网友表示认同和支持,超过三成的网友表示反对,担心走4万亿的老路。

浙江疫情防控中“精密智控”经验,将是“新基建”赋能城市未来发展的良方。在“新基建”前期及实施建设过程中注入“科技”、“数字化”基因,通过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的项目管理方式及手段,标准化精准化配置和使用资源,以实现效率最高的“电网”模式。社会治理思路中的“精密智控”、“精密智治”源于数字技术,也适配“新基建”。

杭州市余杭区基层精密智控模式

结合数字化的网络数据,精密调配各地“新基建”份额。比如,通过关注非本地户籍的常住人口流动方向,将他们的需求纳入“新基建”投资规划指标建设中,对人口流入城市尤其是特大超大城市或都市圈城市群,可进行适当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以避免资源紧张等问题。一些中小城市和人口流出地,也需要进行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均等化投资,但可以适当倾向于在中心城区进行规划,以免造成资源的误配和浪费。

“新基建”是城市智慧化的基础,形成数据驱动的城市发展闭环才能有效支撑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从场景中的数据化应用到数据下的场景构建,“新基建”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通过完善机制、健全措施、精准发力,切实推进“新基建”未来场景基础性构建与“精准匹配”,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高质量高品质高效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平:《打造新型城镇化2.0的思考》主旨报告

2.任泽平:《是该启动“新”一轮基建了》行业报告

3.俞聪等:区域综合开发视角下未来城市新基建研究[J].中国房地产,2019(20):53-60.

4.部分图片摘录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供稿:黄 刚

审核:毛燕武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