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手法 ●
庭院改善工程是杭州市继背街小巷改善和危旧房改善工程之后实施的又一项办在老百姓“家门口”、“家门里”的“民心工程”和“实事工程”。为有效解决老(旧)小区功能缺失、路面不平、排水不畅、照明不亮、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打造宜居城市,在充分调研和2007年试点的基础上,杭州从2008到2010年在主城区范围大规模开展庭院改善工程。庭院改善工程从小区庭院环境、配套设施、房屋情况等方面综合考虑,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思路,根据庭院实际情况的差异,区别对待,查漏补缺,综合百姓多样化的需求实施改善。
在实施庭院改善工程中,杭州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理念,创新和落实了以“四问四权”(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和保障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为核心的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坚持“功能为主、品质至上”原则,始终按照“五保”(保质量、保进度、保安全、保稳定、保廉洁)的要求,探索出了一条老旧庭院换新颜的新途径;坚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环境原则,营造优美和谐、舒适宜居的环境。至2010年,累计完成972个庭院、4532幢房屋的改善任务,受益户数21.9万户,受益群众65.7万人。庭院改善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杭州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了“民主”和“民生”的双促进、“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
● 延伸阅读 ●
中国安徽黄山市
安徽黄山市屯溪老街呈鱼骨式结构,正街长832米,18条巷弄和3条横街将主街与新安江、华山连成一体。整个区域的规划布局和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徽派建筑特色,呈现山、水、街、城交相辉映的独特风貌,被誉为“东方古罗马”“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2016年,正式启动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提升工程,按照“统筹规划、科学保护、适度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和“主街整治、小巷开发、滨江改造、周边配套”的思路,老街综合提升工程将综合提升与有机更新相结合,推进危旧房改造、背街小巷改善、庭院改善、物业管理改善,解决目前老街存在的业态单一、缺乏地方特色,除徽派建筑外其他历史文化元素没有得到较好恢复和再现,以及发展空间小、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促进业态转型升级,统筹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打造城市核心商圈。
工程启动前,邀请徽学专家开展屯溪老街历史人文研究课题研究,充分发挥专家的智库作用,系统梳理老街发展脉络,同时对综合提升工程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多轮研究,结合原来老街的保护性规划和市内已有的其他规划,拟定规划任务书;工程启动后,全面摸清房产底数,建立“一房一档”,载明每幢房屋面积、年代、位置、当前经营的业态等信息,逐步建立起区域内的房产信息数据库。同步还启动了管理运营研究,并建立了老街招商合作数据库。综合提升工程使老街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综合发展条件得到了全面的整合、重塑,从而回答好高铁时代、休闲时代如何推动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跨越。
波兰华沙历史中心
1939 年9 月1 日,德国借口边境争端,大举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因无力阻挡西线德军闪电战的猛烈攻势,华沙城遭受重创。作为一个曾经消亡又重建的国家,饱受长时期战乱分割苦难的波兰人民极度珍视自己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视历史文化遗产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视华沙历史中心重建为民族精神、文化认同的重建。
战争之初,在希特勒向波兰发出战争威胁的同时,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们就已自发组织起来对华沙老城的大部分建筑、街区进行了全面的测绘,并拍摄了大量照片。战争爆发后,这些图纸和资料得以安全地保存到战后。宣布重建的最初一年中,华沙人争相向政府、工程师、建筑师等提供的战前拍摄的老照片、出版的风景画册、发行的明信片及根据老人们细致回忆建筑风貌而记录的图纸,资料总重量竟然达到了几百吨。
二战未结束前,重建方式的讨论就已开始。结合战时的广泛讨论,保留包括华沙传统历史街巷系统在内的历史文化得到政府与民众的广泛支持,专家委员会最终确定了当地建筑师与规划师对待历史保护与重建的路径——修复炸毁的华沙历史中心。
1945年,对于已毁的华沙老城,摆在波兰人民面前有三个选择:第一,将已毁坏的历史中心保持现状,作为见证战争的遗迹进行保护、展示;第二,对该区域进行现代化的再开发;第三,恢复古城肌理,修复历史纪念物。波兰人民最终选择了恢复老城区,保持皇室大道的传统风貌,修复相关历史纪念物。老城与皇室大道的纪念物修复遵循严格的历史和风貌考证程序,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特征要素等历史信息的分层叠加进行甄别,逐个考证建筑的文物价值和美学价值。
在历史纪念物考证、修复的同时,华沙重建还对城市总体发展框架、用地布局、设施更新以及居住条件改善等事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也进行了统筹考虑、综合规划。例如重建时,将老城广场整体抬高,将穿越性交通干道置于老城之下,在解决交通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老城历史风貌完整性的问题。此外,历史中心的功能将转变为现代办公、文化机构和博物馆的集中地,并增加居住、零售与餐饮功能。历史中心的功能组织为适应新的生活标准也有所调整,例如邮局、健康中心、学校、超市的补充。
老城广场周边重建后对比
1980年,华沙历史中心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二战之后,华沙人民用长达5年的时间重建古城,他们修建了教堂、宫殿和贸易场所。它符合《世界遗产名录》中有关文化遗产标准的第二条(展示在一段时间内或一个世界文化时期内在建筑或技术、纪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中的一项人类价值的重要转变),即在历史城市尺度上的整体性、综合性保护是欧洲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同时对见证保护原则与实践做出了贡献。它还符合文化遗产标准第六条(直接或明显地与具有突出普遍重要意义的事件、生活传统、信仰、文学艺术作品相关),即华沙历史中心是对故意、完全毁坏的城市进行综合性重建的杰出案例,整个波兰民族的内在力量与决定是物质重建的根本基础,同时也支撑了世界历史上规模独一无二的遗产重建工作。”
【参考文献】
1、《城市决策论》,王国平,杭州出版社,2019
2、杨涛.华沙历史中心重建对我国古城保护与更新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5,30(03):124-128.
编辑、审核:蔡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