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案例分享】实施城市道路有机更新
  发布时间:2020-03-12 10:28   来源:城市怎么办

● 杭州手法 ●

杭州中河高架

杭州道路有机更新是以快速路网建设为重点,以主干道新建、改造、整治为突破口,以支小路改造和背街小巷改善为基础,以市区慢行交通系统和静态交通系统建设为配套的城市有机更新重大项目,通过全面推进道路建设整治, 以“道路有机更新”带动“城市有机更新”。主要包括 “33929”工程、“三口五路”工程、“一纵三横”工程、“五纵六路”工程、“两口两线”工程、“二纵三横”工程、“十纵十横”工程、“一绕四线”工程、延安路有机更新工程等。目的是为了加强城市道路建设整治,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缓解主城区交通“两难”问题。

自2002起,杭州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四高标准”,系统谋划推进道路有机更新工程,按照打造“畅通工程”、“民心工程”、“生态工程”、“文脉工程”、“竞争力工程”的五位一体要求,以“道路有机更新”带整治、带保护、带改造、带建设、带开发、带管理的“六带”方针,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彰显城市魅力,体现“城市美学”。经过近10年的建设,截至2011年,杭州市道路有机更新总投资约350亿元,整治道路总长逾500公里,并取得显著的成效: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捡起了历史碎片,带动了道路沿线开发,改善了动静交通,提高了城市“四化”(绿化、洁化、亮化、序化)管理水平,推进了城中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市民素质和生活品质。

● 延伸阅读 ●

法国香榭丽舍大街

香榭丽舍大街

香榭丽舍大道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商业繁华区,卢浮宫与新凯旋门连心中轴线上,又被称为“凯旋大道”,是世界三大繁华中心大街之一,始建于1616年。香榭丽舍大道的街道更新与演变历程和巴黎的市政发展史有着紧密相联的关系。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进展,20世纪80年代,香榭丽舍大街曾一度遭到严重破坏,行人和车行关系混乱,交通拥堵,街景混乱,从告示牌到广告栏、从电话亭到报亭,各种艺术形式混杂,建筑物被贴满各种留言和广告,使得大街逐渐失去原来高贵、典雅的形象,出现向嘈杂商业街区演变的危机。

1914年,“路易.威登”进驻香榭丽舍大道后,成立了“捍卫香榭丽舍委员会”,宗旨是“捍卫世界上最美丽的散步大道的声誉”。该委员会自1985年起,开始针对香榭丽舍大道受破坏的情况进行调查研宄,并在1989年提出“拯救香榭丽舍计划”。1992年2月,在委员会的推动下,巴黎市政府启动了街道改造整修工程。该街道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点:

取消路边停车侧道,取而代之的是建造一个拥有850个车位的地下五层停车场,并将人行道从丨2米拓宽到24米(车行道约50米)。拓宽后的人行道进行了合理的功能分区,临近建筑的5米范围内为功能区,餐厅等商铺可以在功能区范围内设置玻璃屋,为行人提供休闲娱乐等服务,剩余部分用来提供露天休憩服务,扩展了人们在街道生活中的空间。

人行道拓宽后,在街道两侧增加种植了两排梧桐树,加上原有行道树共有四排树木,植被景观丰富。此外,在较窄的带形区设置景观、照明和街头家具,形成了绿树掩映的散步街道景观。

重铺人行道路面铺装,采用浅灰色间有小蓝点的花岗石进行连续铺设,中间嵌入深色花岗岩用来装饰。并且统一街道中的不规则要素,比如路面的高差、车库出入口的斜坡等,以此构建具有连续性、整体性的街道空间效果。

重置街道上的公共设施和街道家具,包括路灯、座椅、候车亭、海报柱、报亭等。为了延续香榭丽舍大道原有的街道风格,设计师们将现代风格与古典情调融为一体,设施新元素以灰黑色为主要色调,配件采用发亮的深色铸铁,保持街道原来典雅、庄重的风格,忠于香榭丽舍大道的传统形象与氛围。

香榭丽舍大街的街道改造主要集中在建筑的改造、道路的更新规划上。许多在高度或体量上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体被作为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强化来标志和统领整个区域,街道区域内的建筑物大多围绕主体标志进行规则布局。各个建筑群的建筑通常顺应道路的走向和地形进行规则布局,其形式既有矩形、梯形,也有三角形以及不规则图形等,均顺应街道原有的纹理和脉络。此外,在建筑群的中心轴线地带内,均设置了绿化景观区,布局主题突出、清晰明确。在道路的交叉口以街头广场作为街道间的衔接与过渡,各道路以宽阔、笔直的林荫大道相连,且每条道路都通向一处纪念性建筑、构筑物或者景观节点。

香榭丽舍大街的街道景观改造在1994年9月竣工。经过三百多年的更新与发展,通过合理的街道景观改造,香榭丽舍大道成为法国最具有景观效果和人文内涵的街道,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散步大道”

法国香榭丽舍大道街道景观改造的成功之处,很大一部分在于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和活动需求。街道是人们交往和聚集的主要社交场所,因此在能够保证交通通行的基础上,更应该关注的是街道本身的功能空间的分配。香榭丽舍大道的街道空间利用充分合理,两侧的商铺和门店设置半开放的休憩空间,看似“占道经营”,而实质上更多的是为人们提供交流与沟通的空间,增加人们在街道上活动和停留的几率,确保街道的活力和生命力。此外,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做了很好的景观绿化隔离,合理利用空间的同时起到了很好的空间分隔作用,保证两个功能区互不干扰,使街道内部更加和谐。

上海新天地

上海新天地

上海“新天地”的街道改造源于第一轮“旧改”下的新城市发展理念。“新天地”的街道景观改造采用小规模、多元化、渐进式的更新方式,保留了街区原有的形式与精髓,更换街道建筑外表的材质,通过修缮与改造,保持历史区域建筑的外部原有风貌,对其内部进行规划周密的现代化改造设计,实现了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的转化,这种模式遵循了“有机更新”的理念,成为一种街道景观改造和发展的机制,并最终转化成为街道空间品质的提升。

“新天地”位于上海太平桥附近,兴业路把整个街道区域分为南里与北里两部分。新天地在20世纪90年代为旧式里弄,居民生活拥挤、建筑破旧、现代化基础设施配套极为不全,难以满足上海中心区的发展需求,因此开始了长达15年的街道整体改造。

新天地的街道改造措施主要包含了建筑、道路、景观和设施等多方面。其中建筑的主要改造原则为外部“修旧如旧”,内部“翻新创新”。由于石库门建筑和里弄是上海特有的历史建筑形态,体现的是传统的上海式生活,建筑形态背后隐藏着是一种建立在城市意象之上的文化理念,是上海城市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因此,新天地的改造保留/石库门建筑的基本样式和外观,更换了其中的空间功能,拆除己荒废的部分,用于新建建筑和拓宽室外空间,增设餐厅、酒吧等休闲娱乐功能空间。此外,新天地北里主要以改造的石库门建筑风格为主,以此延续街道的传统元素,而南里的街道改造主要以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为主,突出时代进步与特色,南里和北里的过渡很好的体现新与旧的衔接与融合。

在“新天地”的道路的改造中,拆除了一系列临时性的、使用功能不强的弄堂和小道,形成贯通南北的线性道路,来衔接不同大小、形态、氛围各不相同的广场群,扩展和梳理了街道空间,使其空间格局和道路格局更加合理,便于后期赋予其新的功能。拆除后的空间作为更新后的绿地景观空间,通过增加绿植景观和休憩设施,来打造良好的休闲娱乐空间,部分建筑、设施等拆除得到的构建还被用来作为街道家具、景观小品的原材料,在增加街道情趣和设计感的同时,延续了街道原有的风格、特色和历史文脉。新功能的引入增加了街道的活力,使居民和游客都能够体验并且参与到街道改造的过程之中。

新天地的街道区域改造总体来说,主要分为了空间和功能的转变。在空间转变中,实现了石库门里弄住宅转变为居住空间和商业空间并存的空间,即住宅和公共活动场所共存;在功能转变中,实现了以居住功能为主体转变为商业、休闲、娱乐为主导,体现出街道改造在空间和功能上的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上海新天地的街道改造遵循的是“自上而下”的更新策略,也是“有机更新”理念中的一部分。新天地街道改造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具有开发和保护的双重特性,同时符合“有机更新”理念中的“城市细胞和组织更新的有机性”,为街道改造带来了很多开放性的思考方式,其改造策略在街区道路格局、空间布局、景观环境、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更新方式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在街道改造开发模式上,“新天地”街道改造采取的策略是“从街道环境改造入手,提升区域商业价值,通过高档住宅获取商业溢价,通过区域增值反哺改造开发项目”。且一方面提取和保留石库门建筑区这一元素,并对周边区域进行改造可开发,实现了政府为主导兼管理者,开发商出资开发,使得街道区域兼具投资、居住双重属性,使街道可以进行有机更新与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城市决策论》,王国平,杭州出版社,2019

2.《我国旧城改造的空间生产研究——以上海新天地为例》,姜文锦等,城市发展研究,2011

3.《基于“有机更新”理念的街道景观改造研究》,鲁琪,2018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编辑:吴雨馨

审核:蔡 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