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案例分享】打造杭商品牌
  发布时间:2020-03-05 09:51   来源:城市怎么办

● 杭州手法 ●

第三届世界杭商大会

杭商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南宋时期,“杭商”几乎就是中国商人的代名词。改革开放40年以来,杭商获得了新的发展。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研究杭商现象、打响杭商品牌、推进品质创业,意义都极其重大。杭州市准确把握杭商的内涵和特点,深刻认识杭商品牌的独特作用,坚持“六个结合”,即党政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强企业与树品牌相结合、做环境与打品牌相结合、练内功与塑形象相结合、重点培育与整体提升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杭州市一方面秉持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致力于打造优美的自然生态、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另一方面制定扎实举措,包括建立组织机构、深化杭商研究、强化政策引导、开展评选活动、提升杭商素质、积极招引杭商、加强商会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同时,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努力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投资环境优、企业获得感强的城市,做到工作到位、政策到位、服务到位,为杭商创新创业提供优质环境。2018年,杭州市36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企业数连续第十六次蝉联全国城市第一。

● 延伸阅读 ●

晋商的兴起与山西城镇的变迁

明清时期晋商的长距离贩运贸易沟通了山西南北的经济往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沿南北驿路形成一系列功能各异的新型城镇,分别是交通型城镇,手工业、矿业型城镇,金融服务业型城镇,行政消费型城镇。

忻县是明清时期晋商集散中转物资的重要枢纽,境内有通往太原、大同、五台、静乐的4条大车官道,当时,商家采用畜力驮运等方法,将河北的土布运来,经过加工印染,销往西八县和陕西、内蒙; 将原平的水果、静乐的莜面运来,销往太原、晋中; 还有盂县的砂锅、铁器,代县的胡油、辣椒,西八县的皮毛、豆类,经过商行贩运,行销忻县城乡,商业十分兴盛。

运城是因晋商而崛起的典型的矿业型城镇。在元代,运城还是一个小村落,从明代开始,随着盐商的活跃和盐业活动的增加,运城盐务愈加繁荣,其他商业亦随此兴盛,城内“群商所处,诸路所通,百物所聚,商旅辐辏,卖贩云集”。城镇建设也随即展开,“明天顺二年,运使马显,将城改作西门,正德六年,御史胡正,奏请增高城墙,嘉靖三年,加石于城东,四年其西,十三年其北,十五年其南,从此以后,运城便成晋南之商务重镇”。

平遥、太谷、祁县原只是山西晋中的普通县城,清代山西票号兴起,这三个县城是山西票号总号的所在地,因而成为当时著名的金融城市。平遥县地处晋中盆地中心,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素有旱码头之称。清康熙时形成实力强大的“平遥帮”,道光三年(1823年) ,李大全与雷履泰共同创办了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开创了中国汇兑业的新纪元。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 ,平遥县的票号发展到22家,设在全国各商埠、码头和主要城市的分号达400余处,年汇兑白银总额达4亿两。票号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明清时期,平遥一直是山西中部最大的商品集散市场,棉花、旱烟从平阳府输入,胡麻油多从晋西北岢岚州一带运进,生产生活用品或来自京城,或来自南方各省,或来自上党地区。商品聚集平遥后,不仅销往本县和周边各县,还有不少商品销往省外,如曲沃旱烟还转销京城、内外蒙古地区以及俄罗斯国。

大同原是一个风沙遍地、人烟稀落的边镇。明初以来,大同作为九边之首的重镇,城内西北隅设总镇署,统八卫、七所、额军十三万五千。庞大的军需吸引着各种物品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运来,晋商或往边镇贩运粮草、铁器、茶叶以换盐引,或于边地雇人垦荒种地,把收获的粮食就地纳仓以换盐引。同时作为茶马互市的中心,边境贸易也颇为繁盛,大同地区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粮食市场以及棉布、棉花市场,各种皮毛制品及手工业产品云集茶马市场。皮货业、榨油业、熬胶业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业也十分发达,富商大贾多汇聚于此,商业因之繁荣。

外国商人与英国崛起

英国从一个中世纪的落后岛国,到18 世纪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其间不断接受着外来移民、外国商人及其资本。在某种意义上,英国的早期发展和最初崛起,离不开这些外来因素的促进和推动。

诺曼征服后,英国对外贸易主要由外国商人经手。他们从欧洲各地涌进英国市场: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带来了丝绸、天鹅绒和香料,佛莱明人和荷兰人带来了亚麻布,西班牙人带来了铁,挪威人带来了沥青,加斯孔人带来了红酒,德国人带来了皮毛和琥珀。佛兰德尔商人转运北德、北欧产品及法国和莱茵兰的红酒等供应英国。随着佛兰德尔毛纺业对原料的需求, 该地商人从12 世纪起纷纷前往英格兰采购羊毛, 组成了“伦敦商业公会”。该商会的核心布鲁日商业公会规模最大时,包括了15个从事英国羊毛贸易的佛兰德尔城市行会,有些外来商人还成了城市里的头面人物。

意大利商人从13 世纪进入英国,14世纪和15世纪是其活动高潮期。他们从事的英国羊毛和呢绒出口贸易,其特点是他们自己在英国境内组织货源运往沿海港口,再装船外运至各国市场。14 、15 世纪意大利商人从英国港口运出羊毛的活动非常频繁,直至1478 年。英国本土毛纺业发展过程中,意大利商人又为其进口了大量染料和明矾,承担这一贸易的主要是热那亚人及其他商人。14世纪后期起,意大利商人还从英国运出呢绒,地理位置优越的南安普敦是其主要输出港

14 -16 世纪,德国汉萨商人将伦敦当作主要商业据点,在这里建立了“钢院”商站。汉萨商人运进英国的商品种类繁多,有葡萄酒、铜、铁、羊毛、谷物、木材、树脂、皮毛和蜂蜡等,尼德兰商人更因地利之便参与了英国对外贸易,而且造访的港口更多。14 世纪英国向佛兰德尔出口羊毛并从那里进口呢绒的贸易,多由佛兰德尔商人进行。德国人移居英国也在16 世纪达到高潮。德国的采矿和冶炼技术在当时的欧洲处于领先水平,德国工匠也遍走欧洲传播矿冶技术,如他们很早就来到英国的康沃尔矿山。德国人是炼铁、晒盐、炼糖、制玻璃和织毯方面的专家,还有不少人是金匠、珠宝匠、钟表匠。啤酒酿造工艺也是由德国人传入的,16 世纪,伦敦大酿酒厂至少有一半由德国及荷兰酿酒师主持。德国资本参与建立了“王家矿山公司” 和金属压延厂, 经营铜锌矿开采和铜锌合金炼造。德比郡高地的采矿法规中,许多条款仿效德国萨克森地区,掌握主要技术的师傅基本上是德国人;王家矿山公司的坎伯兰铜矿也有许多德国技术专家。

17 世纪末以后,中东欧的阿什肯纳齐犹太人移居英国,其中也有不少商人和珠宝商。富有的犹太人在英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现。如不少犹太人在东印度公司担任要职;犹太人在伦敦股票交易所拥有12个席位。许多犹太人大银行家与政府保持着密切关系, 如犹太股票经纪人和贷款承包商吉登为英国提供了大量战争贷款,后担任政府的首席财政顾问直至去世。

17 世纪英国金融市场上的外来者多是荷兰人。以往作为移民主体的工匠,这时多是追随荷兰承包人而来。如英国排沼工程中,荷兰工程师往往雇用本国有经验的工匠。17 世纪后期还有军事移民,即“光荣革命”时威廉带来的荷兰士兵在英国定居。荷兰移民和商人向英国输入了大量资金。如曾作为宗教难民流亡到英国的大商人科尔吞家族,17 世纪借钱给英王室共达20万英镑。英格兰银行的第一任总裁侯布娄爵士是荷兰人后裔。英国保险公司第一位主席是荷兰银行家米诺。

从经济社会整体进程看,当11—15 世纪英国尚处于经济落后阶段时,外国商人及其财富的进入,弥补了英国经济总量弱小所带来的不足和困难,确保英国经济生活的基本水平,也有利于将这个落后的岛国与国际市场相连接,并带动英国工商业进步及国内市场的逐渐活跃。当16 世纪后英国开始崛起、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欧洲前列的时候,大量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的迁入,新式工业技术引进,资本财富涌入,增强了英国社会前进的推动力,英国由此处于更为优势的地位;大陆移民还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生活艺术,有利于英国的社会进步和生活品位提升。财政金融上来看,外来商人长期向困难中的英国政府贷款,使英国王室财政得以正常运转,有利于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在英国崛起时期,外国资本的投入促进了近代英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一定资金准备。在商业贸易上来看,中世纪意大利商人和汉萨商人等从英国出口羊毛,客观上为英国羊毛开拓了市场,将英国的丰富资源转化为财富,有利于积累发展资本;他们把呢绒带到英国商人难以到达的地中海及波罗的海地区,拓展了英国产品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英国毛纺业发展。当16 世纪后英国人口增长、需求旺盛的时候,外国商人向英国输出商品的活动,有助于满足英国人口的基本需要。当然,外来移民和商人之所以能进入岛内并起着重大作用,亦在于英国自身在经济社会变革的过程中逐渐生成了容受、欢迎乃至刺激外来者进入的良性机制。由此还可推论,在前工业时代的西欧,国与国之间已非截然壁垒,彼此渗透和相互影响造成西欧颇似一个“准” 一体化的大经济圈。经济和技术处于相对高位的大陆,其先进要素易于向相对低位的英国流动,英国成了圈中受益最多的国家。各种内外因素在这里发挥聚集效应,促成了它的率先崛起。

【参考文献】

1、《城市决策论》,王国平,杭州出版社,2019

2、李丽娜.晋商的兴起与山西城镇的变迁[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04):43-46.

3、刘景华.外来移民和外国商人:英国崛起的外来因素[J].历史研究,2010(01):138-159+192.

编辑:王莉萍

审核:蔡 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