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新冠疫情危机为契机,完善城市治理——疫情防控的“杭州经验”
  发布时间:2020-02-26 09:30   来源:城市怎么办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实践,这些突发事件均具有突发性。频发的复合型危机成为了城市管理的重大挑战,政府部门如果不能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恰当处理,一方面不能有效保障人民生命的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

当下武汉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势凶猛,防范形势严峻。疫情面前,更见治理功夫。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杭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行业协会、社会组织、自治组织作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展现杭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水平。

杭州钱塘江边亮起“武汉加油”灯光秀。郑承锋摄

一、从治理主体来看,形成“主动参与、人人有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杭州组建了“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挥部,从市委政法委、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卫健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等部门抽调人员建立专项工作组集中办公,最大限度集中调配部门力量及社会资源。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街道社区联合物业公司、业委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形成了“党委领导、社区负责、社会协同、媒体引导、公众参与”的“五界联动”的基层治理格局,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成了疫情防控的力量优势和治理效能。从治理的主体来说,社区疫情防控包括社区各个组织、机构、群体甚至公民个体在内,实现了从原来单纯的部门负责,向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人人尽责的转变,从有限的“一核多方”的共治主体,向更具凝聚力和包容性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升。

二、从治理文化来看,培育“责任担当,有序参与”的社会治理氛围

杭州社会治理大力弘扬传统“和合”文化,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杭州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响应,发挥组织专长,践行社会责任,积极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第一时间通过募捐善款、开展心理疏导、参与志愿服务等方式,依法有序参与各项疫情防控工作。

行业协会商会发挥行业引导、规范、自律作用。2020年1月23日,杭州市医药行业协会携同会员企业向全行业发出倡议,呼吁杭州市药品零售企业要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绝不囤货涨价。杭州快递行业协会要求会员企业优化工作流程,优先满足地方政府、事业单位、医疗器械组织、公益组织对疫区物资的运输需求,保证“绿色通道”畅通有序。其它行业组织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向行业和主管部门反映行业信息,引导企业按政府部门要求,推迟上班,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各类专业性强的组织发挥宣传、协同作用。杭州网络安全协会认真引导会员企业带头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引导网民正确认识疫情态势,加强疫情防控正面引导和宣传。

三、从治理途径来看,提高“资源整合、网格管理”的社会治理能力

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关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是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其有效性的重要标准。G20期间,杭州就建立起了完善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将辖区划分为若干个单元网络,每个单元网络内都有具体的负责人员层层管理。城市内部的封闭式管理从最基层处定位流动人员,从最根源处强化管控,这无疑是一种量化细化的闭环管控有效举措。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最有效防线。此次疫情期间,杭州以区为单位,充分发挥社区动员能力,实施网格化、地毯式管理,责任落实到人,通过镇街、村社网格员、协管员、基层医务人员等全部全程参与乡镇街道、社区农村组织的网格化排查,排查做到“横到边、竖到底”,对小区、楼栋、家庭进行全覆盖排查和综合防控,主动开展人员排摸、病例监测追踪、科普宣教、健康提示、信息报告、爱国卫生运动等综合防控工作,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为有效控制疫情扩散和传播构筑了坚强防线。杭州下城区每天都有上千人次的“武林大妈”志愿者投入疫情防控工作,24小时分批次值守、巡防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前线。她们走东家串西家,挨家挨户做宣传,密切监测居民的健康情况,成为街道社区落实疫情群防群治的好帮手。

杭州城研中心参与社区基层一线疫情防控工作

四、从治理手段来看,提升“科技支撑、科学高效”的社会治理效能

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科技支撑纳入社会治理体系,是对社会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是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的有益探索。在社会治理实践中,不仅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工具运用到社会治理中,还要善于将互联网新理念、新思维融入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等社会治理具体过程中。

作为一个数字科技较为发达的城市,大数据的运用在此次疫情防控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疫情发生以后,杭州市依托城市大脑平台,融合交通枢纽、疾控、医疗、出行等80多个维度的大数据,搭建高危易感染人员模型,高精度锁定确诊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按照风险等级高低开展滚动研判。通过充分发挥杭州城市大脑功能,精准排摸底数、准确研判疫情,精细服务群众,规范准确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群众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凝心聚力战胜疫情,有效提升了社会公信力和疫情处置的效率以及社会参与共同管理的意识。

疫情当前,公众最需要得到的是来自官方,透明、精准、详细的信息。类似的信息发布,有利于公众更加清楚自己有没有具体传染的可能,并可能根据位置信息及时判断自己需要怎么样的后续防护。杭州在推进疫情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四问四权”政策,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在信息公开方面,杭州也是较早进行确诊病例行动轨迹公开的城市。1月26日,杭州公布的新增确诊病例信息就包括确诊患者性别、年龄、居住区域,具体武汉至杭州活动时间及轨迹,病患现状及救治信息。随着疫情形势的严峻,2月6日,杭州公布的确诊病例信息首次具体到居住小区。同时借助技术手段,杭州同步绘制了最新详细病例电子地图,可实时查询周边疫情。

随着不少企业迎来复工复产,杭州率先推出“杭州健康码”“企业员工健康码”等数字平台,运用数字技术精准科学地防控疫情,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杭州健康码根据进入杭州的人员填写的各项信息,利用大数据,如支付宝的消费记录、软件定位等,进行比对以确定信息的真实性,并判断该人员获得红码、黄码或绿码,为“三返”人群在杭通行提供动态化数字凭证。

五、杭州突发公共事件社会治理的启示

所谓社会治理就是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特点,借助政府、社会、市场、民众等多元力量,协同共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但在当前我国城市空间管理的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力量相对薄弱,社区和公众的参与有限,基本上依靠行政主导。如果行政管治层面出现问题,就会缺乏补救机制,造成严重后果。在这次疫情防控的背后,杭州社会治理的经验做法值得总结提炼,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是明确职责,专业系统,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

早在2005年浙江省就出台“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同年,杭州市成立杭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2006 年杭州市政府印发《杭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杭州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明确组织体系和领导机构,明确各部门相关工作职责,使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纳入专业化和常态化的轨道,能够有效解决应急救援中存在的缺乏统一领导和协调指挥、应急管理不到位、应急资源掌握不清的问题。这次疫情防控中,杭州反应迅速,各区、县(市)建立信息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上下联动的应急联动机制,层层落实属地责任,确保指令畅通,形成联防联控的强大合力。同时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根据疫情形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应对举措和方案,提高了应急响应能力,也增强各项处置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

二是公开透明,精准高效,实现应急资源信息共享

在现代信息社会,各类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极易被放大传播,在没有特效药的当下,信息公开就是最好的“疫苗”。疫情公布得越详细越透明,公众的疑虑就越少,积极主动防护的动力就越大,就越有利于在危机事件中树立政府公信力。早在2018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就发布《杭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全媒体发布实施办法》,《办法》要求及时向社会提供权威、统一的预警信息,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社会危害。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各种谣言喧嚣尘上,杭州的信息公开透明,每天及时通报疫情,公布病例情况。面对公众关心的话题,第一时间公开,精确到分的杭州红十字会公布捐赠使用明细记录公开晾晒。地方政府作为国家基层管理部门,能够充分了解地方工作,第一时间获取事件信息,引导事件走向,提高地方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意识及应急管理能力,从预警机制到应急救援再到恢复建设等阶段的工作,以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尽可能将损失和危害降到最低,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

杭州西湖十景之“雷峰夕照”

三是制度创新,保障激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随着社会治理创新性发展,社会多元利益格局的不断形成,政府在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中的能力有限,越来越重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在疫情防控中,除了要重视先期防范外,事发后的救援中自救、互救、公救三个层面缺一不可,政府、社会组织、个体紧密结合才能形成最大合力。应急管理必须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管理向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应急管理转变,打破行政体制束缚、突破行政区域限制,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度,充分汇集、整合和运用社会资源。同时需要进一步明晰社会各方面包括社会公众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起便于合作的协同处置流程,以利于社会各方面的有效参与,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监督、社会自律和社会规范。

【参考文献】

1.张祝平 郑晓丽:《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杭州日报》2020年2月3日

2.闫帅:《从治理城市到城市治理:城市空间正义的政治学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4):6-10.

3.杭州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扩大社会参与 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和自救互救能力——杭州市多方合作推进应急管理社会化》,《中国应急管理》2015年第2期

供稿:王莉萍

审核:蔡 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