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中国对瘟疫的对抗
  发布时间:2020-02-07 18:10   来源: 城市怎么办

时下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不禁让人联想起2013年上映的依据史实改编的电影《大明劫》。电影分两条线索:一是通过明军抵抗闯军的剧情揭露明王朝后期腐败不堪的民生和吏治问题;二是通过游医吴有性治理军中瘟疫的故事来呈现古代防疫认知的重大进步。在“全民宅家”的非常时期,重温这部被低估的冷门电影,正是时候。

据学者研究,明末流行的瘟疫流行于华北地区,造成了780万左右人口的死亡,战乱致死人数有限,大都是因瘟疫致死。诸如“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一家尽死孑遗。百姓惊逃,城为之空”、“十四年,瘟疫大作,吊问绝迹,岁大饥”之类的记载屡见于明末华北各地地方志。

#面对瘟疫,古人不明其理,诉诸迷信活动是一种无奈选择#

电影的主人公吴有性,字又可,号淡斋,江苏吴县人,生活在明末清初。他的医学著作《瘟疫论》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该书虽在明末刊行,但原版已遭焚毁。目前被用作校点底本的主要是四种康熙序刊本。《瘟疫论》共上下两卷,补遗1卷。上卷载论文50篇,阐述瘟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并从多方面论述瘟疫与伤寒的不同。下卷载文36篇,着重论述瘟疫的兼证,有数篇论述疫病的证治等。

史籍中对其生平记述较少,能够明确证明吴有性生活年代的是在江苏吴县发现的一块“净志庵碑”。此碑上明确记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吴县二十六都一图里长翁村席淳族长吴有性……”说明了吴有性曾担任族长。电影中演绎的吴氏协助明将孙传庭控制军中瘟疫一事,为根据史实进行了合理改编后的艺术呈现。


#电影中吴氏向孙传庭阐述其瘟疫学说#

面对明末大疫,时医多以为是“伤寒”所致,因此都用古典的《伤寒杂病论》予以医治,未见成效。《瘟疫论》记载:“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以为“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当时的中医学说认为疫病的病因主要是风、寒、暑、湿、燥、火。吴有性通过临床实践,认识到此种解释的局限性,认为“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氏提出了疫病是由自然界中的一种“异气”所引起的,他将此“异气”称为“疠气”,开中医温病学派之先河,完善了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


#电影中吴氏的老师坚持用传统疗法医治受伤军士却不见任何效果#

对于现代传染病学里的“病原体、感染谱、传播途径”等名词,《瘟疫论》中也有与之对应的经验解释:

对病原体的认知:“大约病偏于一方,延门阖户,众人相同者,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疠气……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吴氏在传统医学语境下将病原体解释为“疠气”,也意识到了“疠气”在人畜之间有着不同作用。

#电影中对吴氏发现瘟疫传播途径的表达#

对感染谱的认知:现代流行病学将宿主机体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的轻重程度的频率称之为感染谱。按照感染后病情的轻重程度分为隐性传染、显性传染和死亡。《瘟疫论》中对于类似现象的解释有,“疫气不行之年,微疫转有,众人皆以感冒为名,实不知为疫也”(隐性瘟疫);“若其年来盛疠,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显性瘟疫);“瘟疫发热一二日,……设此证不服药或投缓剂,羁迟二三日必死”(死亡)。

对传播途径的认知:“邪自口鼻而入。”这实际上囊括了飞沫、空气、食物等传播途径。

对于易感人群的认知:“昔有三人冒雾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吴氏不可能认识到体内抗体才是抵抗传染病的治根所在,将是否易感的原因归咎于经验上不严谨的观察。

#电影中表现了通风、戴面巾、隔离治疗、处理污染源等手段,虽未明确见于史籍记载,但根据吴氏《瘟疫论》里的思想,并无不可能#

局限于历史条件,吴氏对传染病的认知本质上仍然不脱离“气”这一范畴,“气”的弥漫性、流动性的特点恰恰也是传染病传播的特点。“气”的概念正是中国传统医学唯象思维的产物,吴氏的理论贡献在方法论上与传统保持了一致,拓宽了传统医学自身成长的语言空间,丰富了传统医学的认知范围。不可否认,在当时的认知条件下,吴氏能有如此富有成效的见解,实属难能可贵。但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吴氏奠定了现代传染病学”。

值得一提的是,吴氏的《瘟疫论》在抗击非典战役时期也发挥了一定的现实意义。书中提到的“达原饮”:槟榔4克,厚扑2克,草果19,知母2克,芍药2克,黄菩2克,甘草1克,除具有促进肠蠕动,促进肺炎吸收作用外,还具有一定的抗病原微生物、修复血液系统及肺损害的作用,这对SARS的治疗无疑是有益的。

事实上,就在吴氏去世后的不久,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可用于实验观察的显微镜,并首次观察到了微生物的存在,医学的发展正式走上了快车道。

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

【参考文献】

1,肖龙飞:吴又可学术思想再评议及引发的思考,江苏中医药,2019年8月

2,洪蕾:关于《温疫论》对抗SARS的现实意义探讨,中医药防治SARS学术交流专辑,2003年7月

3,吴志明:试论《瘟疫论》对瘟疫流行病学的认识,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3月

4,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历史研究,1997年2月

5,萧之煜:漫谈明代传染病大师吴有性及其巨著《瘟疫论》,上海中医药报,2015年10月

6,包琳:浅论非典、禽流感防治与温病学,中医学报,2009年9月

7,吴有性:《瘟疫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供稿:王 俊

审核:施 剑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