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典”到“新冠”|引发城市规划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2-06 22:12   来源:城市怎么办

传染病自中世纪以来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从14世纪到16世纪流行于欧亚非三大洲的黑死病(鼠疫)到19世纪中期的英国霍乱,都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传染病总是通过人口稠密的城市大规模地蔓延,危胁人类生存与健康,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活。有学者提出为防止传染病蔓延,要在编制城市规划中增加“传染病防治规划”,从城市规划上为传染病防治采取措施,其内容需要纳入传染病病人运送系统、传染病隔离设施规划、传染病治疗设施规划、传染病研究系统及传染病预警系统等。

一.城市化与传染病:相互作用的关系网

古今中外的瘟疫,多爆发、流行在大中城市。2003年的“非典”爆发于人口稠密、经济发展的广州、香港、北京等特大城市,当时有学者从城市发展战略的角度,提出合理布局城镇体系、区域基础设施,科学确立城镇功能定位,强调发展郊区卫星城镇,推广组团布局城市,形成一批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城镇,用以疏解特大城市的人口和交通压力。

如今“新冠”的肆虐又是爆发于武汉这样人流密集,有“九省通衢”之称的交通枢纽城市,或许再一次证明了我国特大城市、大城市承担的功能过多,组团式、卫星城发展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疫情传播的的介质。警示我们,从疾病预防的角度反思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和住宅建设,城市规模过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城市病”日趋严重,从而容易导致传染病的爆发、流行。生态学、医学研究的结论也是如此。

城市组团之间的绿化(卫生)隔离带

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空间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与原则来进行。其中,用地组织和空间布局的合理分区与有机联系,正确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有学者提出,大城市应该采取组团式的城市结构。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相关城市已有实践,如广州、重庆、杭州等大城市,因自然地形地貌水系分割或防止城区“摊大饼”而发展近郊组团。采用组团式的城市形态的同时,要增加城区之间的绿化隔离带,不仅可以调节城市小气候,也可以作为防灾避灾的缓冲地带,这一缓冲地带用以非常时期建设传染病病人运送系统、传染病隔离设施、卫生隔离带。也就是说,控制传染病从一个城市向另一个城市传播,必须要重视城镇体系规划,从整体着手,从城镇体系整体上和区域城镇布局上,解决防止传染病传播的方法,城镇之间要设置卫生隔离带,即绿化卫生隔离带。

二.平常与非常:疫情是检验规划的试金石

多年来,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往往是考虑如何扩大城市规模多,考虑城市各种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供给和承受能力少;考虑高楼大厦如何把握容积率,提高入住率多,考虑高层建设面对突发灾难的有效防护和救助措施少;考虑主体建设工程如何高效投入使用多,考虑地上地下配套建设工程能够同时齐全地进行少;考虑工业与民用建筑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多,考虑所有随之而可能带来的污染和危害的防治处理设施少;考虑正常时期各种建设项目如何合理布局和分期实施多,考虑非常时期需要的各项必备和应急建设项目的安排少;考虑有形的自然与人为灾害的防灾减灾问题多,考虑无形的自然与人为灾害的防范和拯救手段少。应当说,注重平时平常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忽视战时和非常时期的基本建设是一个通病。


武汉火神山应急医院规划设计图

如果说2003年的“非典”检验了城市规划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保护和保证公共卫生安全的作用,那么2020年的“新冠”,借鉴“非典”经验,几个昼夜赶建起的火神山、雷神山传染病应急医院、方舱备用应急医院就是发挥了规划的预见性。2019年1月23日,中午13点06分,一封加急的求助函送到了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函件出自武汉市城乡建设局,请求对武汉市建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医院进行支持。接到武汉火神山医院的紧急设计任务,承接方迅速组建起60余人的项目组投入设计工作,在接到任务5小时内完成了场地平整设计图,24小时内完成方案设计图,10天完成交付。未来的城市规划应该具有全局性、综合性、预见性的特征,理应成为公共卫生安全的第一道保障线,事先提出有备无患的规划设想和措施。对此,不能不引起我们如何充分发挥城市规划作用的深刻反思。

三.趋势及启示:传染病防控友好城市的规划与设计

城市化日益影响着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取决于速度、动态机制与环境的不同,城市化可能促进或阻止病原体的传播。“传染病防控友好城市”这一概念借鉴自“老年友好型城市”、“儿童友好型城市”,这是两个相对年龄阶段的人群而言的环境学科概念,“老年友好”的概念根植于Lawton 和Nahemow 提出的老龄环境学学科,该学科是对老年人衰老过程及相关居住环境问题的研究,注重基础设施及服务的供应,而“儿童友好”的概念则注重儿童安全及可达的社区环境营造。

我国突发性传染性防治“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

从当前的各级城市规划来看,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关于突发性传染性防治“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主要任务和措施包括强化预防预警措施、提升快速反应能力、确保事件有效处置、夯实防治工作基础四大类,其中提到的“推广实验室快速检验,主要推动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的建设”在“新冠”防控过程中已有体现:1月28日,李兰娟院士实验室宣布分离到三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2月4日,李兰娟院士实验室宣布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等,完善国家级突发急性传染病快速检测平台和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网络功能。但从省市地方各级政府来看,现阶段,还并未要求编制传染病专项规划,涉及公共安全的防灾规划中也未纳入防疫规划的内容。同时,我们仍然缺乏传染病控制和公共安全设施建设的相关强制性技术规范,不能在城市规划中有效提出疫区隔离区控制措施,以及控制传染病流行的规划设计方法等,民用建筑中的卫生防疫也还没有具体的规定。如果可以通过“传染病防控友好城市”这一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念,实现城市形态的规划、城市绿化隔离带等基础设施的规划与设计根据环境保护、传染病防治等不同的需求进行合理布局和配置,这不仅可以更好地应对城市化的进程,更是满足传染病防控等非常时期的需求,打好传染病防控在基础设施、城市环境方面“提前量”。也就是说,未来对传染病防控友好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不仅仅关注传染病,应更多的研究传染病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其他专项规划的融合。

  作者:  编辑:周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