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创新博士后人才培养使用的“城市学探索”
  发布时间:2020-01-13 10:09   来源:城市怎么办

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大背景下,根据中央、省市关于人才建设有关精神,杭州城研中心搭建了多层次、全方位、复合型的智库组织架构。建立城市学博士后研究基地,开展城市学高端人才培养项目,加快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博士后人才队伍,正是打造城市学智库特色平台矩阵的重要抓手。

自2011年起,浙江大学、杭州城研中心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城市学智库总目标,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注重实效、合作共赢”原则下,开展了全方位战略合作,其中,城市学高端人才培养是落实战略合作的关键一招。

2012年,浙江大学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基地正式成立。目前双方已基本形成了“1+8”战略合作格局,浙大旅游与休闲研究院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浙大相关院所结对支持城研中心七大研究平台,在人才培养、智库建设、课题研究、征集评选、论坛组织、干部培训、成果发布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城市学“人才链”不断拉长,城市学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2012年3月16日,浙江大学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基地挂牌成立

初 心

打造一支跨学科、复合型、重应用的城市学高端人才队伍

8年来,博士后研究基地已累计招收九批24名博士后进站研究,共发表5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出版近10部专著,主持或参与了60余项各级各类课题,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基金项目2项。一支跨学科、复合型、重应用的城市学高端人才队伍逐步形成,聚焦城市发展热点、难点问题,为社会各界提供高水平咨询服务。

2015年浙江大学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基地城市学博士后面试会

2012年进站的“城市治理”方向博士后韩明清,承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重大课题《中国城市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课题中的子课题《城市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出版《棚户区、城中村、废弃地更新的实践探索与经典案例》《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的转型研究——以杭州市为例》等2部专著。

2012年进站的“城市土地”方向博士后王瑞庆,参与申报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农民市民化成本支付与土地制度创新》、国经中心项目《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市民化成本支付问题研究》;主持省级课题《“景中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发表《城市化与进城农民的居住权利》等4篇核心期刊论文;获得2012年12月浙江省社科联首届学术年会论文优秀成果奖、2012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荣誉。

2013年进站的“城市交通”方向博士后侯树展,参与申报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大TOD模式导向的城市群发展理论研究》;参与《公交优先的战略与对策研究》、《“城市病”——城市交通问题问卷分析报告》、《TOD引导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等课题研究;主持省级课题《城市交通拥堵智慧疏导系统的运行机制研究》;发表《杭州市交通拥堵路网分布特征研究》等2篇核心期刊论文。

2013年进站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博士后解旬灵,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南宋四灵诗派研究》;参与国经中心项目《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破解“千城一面”对策与建议研究》研究工作;合著出版《林传甲日记》;发表论文《张宗祥先生致周传瑛函一通兼及其他》。

2013年进站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博士后丘萍,出版专著《水利旅游吸引系统》;发表《第三方网络口碑对短生命周期产品销量的影响》等4篇核心期刊论文;主持《一带一路对浙江海洋文化旅游业的影响、融合及提升策略——基于旅游融合的视角》等2项省级课题。

2014年进站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博士后朱平,出版专著《浙江美术批评史》,发表《“艺术城市”与“智慧城市”的互动机制探析》、《区域传统艺术批评资源的继承与转化》等核心期刊论文,并获得全国艺术学年会优秀论文奖;主持省级课题《杭州艺术地理的空间结构与景观分型》。

2015年进站的“城市文化”方向博士后吴军,共发表5篇核心论文,其中2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出版《文化动力——一种城市发展新思维》、《文化舒适物——地方质量如何影响城市发展》、《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3部专著。2018年在世界社会学大会社区发展论坛上作主旨报告,2019年被聘为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2015年进站的“城市治理”方向博士后黄建,主持国家老龄委部级课题《老年宜居社区构建研究》,国家民政部课题《社会组织腐败治理机制创新研究》;发表《论老年宜居社区内容框架之构建》等7篇核心期刊论文。

2015年进站的“城市教育”方向博士后高淮微,主持省级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城市学校变革研究》等;发表《我国中小城市区域教育规划编制研究:问题与对策》等4篇核心期刊论文,其中浙大一级期刊、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各1篇。

路 径

坚持“三大导向”“四个结合”,打造城市学研究“人才链”

8年来,城研中心在博士后研究基地建设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深化改革,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初步形成了包含首席专家、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及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等在内的城市学研究“人才链”,初步建立了集硕士生教育、博士生教育、博士后培养于一体的城市学高端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城市学博士后群体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示范带动”效应与“传帮带”作用。

2014年9月30日,浙江大学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基地工作会议

在城市学博士后人才培养使用方面,坚持“问题导向、规律导向、专业导向”三大导向,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在实践中成才的方针,推动中心与博士后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做到组织架构完备、规章制度健全、科研项目落实、运作经费保障、管理服务到位、培养质量保证,形成有利于博士后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不断彰显博士后在智库建设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第一,坚持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相结合。围绕“七大城市问题”,稳步扩大城市学博士后招收规模,优化学科结构,着力提高质量,逐步确立博士后在城研中心科研团队中的中坚作用。

第二,坚持开展科学研究和参与平台建设相结合。城市学博士后既参与城研中心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又承担城市学综合平台建设相关工作。既注重理论层面的学术研究,又注重实践层面的对策研究。

第三,坚持集中管理和分散培养相结合。城市学博士后的招聘公告、信息发布、资格审查、面试评审、浙江大学相关院所合作导师的确定、进站手续、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出站评估等由博士后研究基地统一管理与协调。

第四,坚持研究方向和智库需求相结合。引导博士后研究方向与“三高四型”新型专业智库需求无缝衔接,注重博士后研究成果的应用性、操作性和实践性,注重博士后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和传播,注重博士后研究成果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蝶 变

从博士后研究基地到省级博士后工作站,为一流城市学智库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为高质量推进博士后研究基地建设,杭州城研中心在基地创立伊始就擘画了高效的组织架构、权威的专家团队、规范的工作流程、坚实的经费保障及七个实体化操作平台,做到“有钱办事、有人办事、有房办事、有章办事”,为打造一流城市学智库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019年,杭州城研中心充分整合博士后人才培养、城市学智库建设等已有成果,成功申报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并纳入杭州市“博士后倍增计划”。省市两级资助经费将逾百万元,为城市学智库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2020年,杭州城研中心将以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为载体,以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为主线,以“国际化、智库化、专业化”为特色,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最大限度激发博士后人才活力,不断提高博士后工作质量,真正实现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创办一流智库。

2018年3月17日,杭州城研中心与英国城市学学会共同主办“美好生活,美丽城市”国际城市学论坛

2019年11月31日,杭州城研中心与南方科技大学共建“城市研究工作坊”

新时代、新形势、新担当,博士后研究基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重点依托与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英国城市学学会、里昂政治学院等的战略合作,广泛吸纳国内外访问学者、交流学者、青年学者、客座研究员等进站交流,打好“杭州牌、浙江牌、中华牌、国际牌”四张牌,做好跨界整合、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三篇文章,不断推进博士后人才培养使用的“城市学探索”。

供稿:戴 辰

审改:毛燕武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