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提出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都有哪些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0-01-06 10:36   来源:城市怎么办

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有一项研究议题抓人眼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会议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有哪些关键词值得我们仔细揣摩?

成渝城市群空间格局示意图

关键词一:尊重客观规律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2014年,国家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八个篇章中专门安排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出: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边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联动发展,让中西部地区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

2016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城市群建设。编制实施一批城市群发展规划,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推动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

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回顾历史,在中国城市发展主体形态的选择上,一直存在着小城镇主体论、中等城市主体论、大城市主体论、多元城市主体论、城市群主体论五种不同的观点。在城市化的空间推进形态上,提出城市群的发展思路,既是对以小城镇为重点的粗放型城市化的反思,又是对大城市盲目扩张的纠正。

城市群的概念最早源于1910年的美国,国外亦称都市圈,后来在日本被广泛应用。在日本,“都市圈”主要是指以一日为周期,在一天的时间内可以接受中心城市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

尽管有如都市区、都市带、都市群、城市群等不同概念的称谓,实质都是指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一种城镇高度密集、城镇体系庞大、空间联系复杂的城镇空间组织形式,唱的是“双城记”,实质是对城市主体形态发展规律的遵循。

关键词二:发挥比较优势

提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让我们翻开2016年国务院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同样是发挥核心功能,但对于重庆和成都却有着不同的内涵:

提升重庆核心功能。围绕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强化重庆大都市区西部开发开放战略支撑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载体功能,充分发挥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航运中心的作用,加快两江新区建设,全面增强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强化城市规划约束性作用,根据山地特色合理控制建筑物高度,提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以主城区为核心,以城市发展新区为腹地、联动沿江城市带和四川毗邻城市发展,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区。

提升成都核心功能。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天府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完善对外开放平台,提升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层次。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挥自然因素在城市风貌特色塑造中的基础作用,提升城市形象。充分发挥成都的核心带动功能,加快与德阳、资阳、眉山等周边城市的同城化进程,共同打造带动四川、辐射西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2019年12月1日国家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杭州紧邻上海会不会导致“大树底下不长草”?这样的疑问不绝于耳。的确,杭州缺地矿资源、缺港口资源、缺政策资源、缺项目资源,但只要找准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进而构筑产业优势,就可以避免“同质化、一般化、低端化”发展,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品质化”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示意图

早在2007年7月,杭州提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提高首位度”,作出打造“一城七中心”(“一城”即“生活品质之城”,“七中心”即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长三角创新创业中心、长三角综合交通物流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中心和浙江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重要决定,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交流与合作。

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对于杭州的定位是: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和历史文化、山水旅游资源,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杭州都市圈。可以概括为“四中心一基地”

细心者会发现,“四中心一基地”与“一城七中心”的定位高度吻合。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始终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认识规律、尊重规律、运用规律,坚持明确城市发展定位,以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提出了六大战略,即“环境立市战略”、“城市国际化战略”、“工业兴市战略”、“服务业优先战略”、“软实力提升战略”、“民主民生战略”;组织实施了西湖综保工程、西溪综保工程、运河综保工程、新中东河综保工程、良渚综保工程、南宋皇城大遗址综保工程、“一湖三园”建设工程、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道路建设与综合整治工程、四大改善工程、城市快速路网建设工程、交通西进建设工程、现代新城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看近邻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东京、名古屋、阪神三大都市圈率先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区域,尤其是东京大都市圈,人口和经济活动加快集聚,成为日本最大的经济中心和世界最大的大都市圈。而1990年代初以来经历泡沫破裂的沉重打击后,经济增长出现了疲软状态,曾经的“日本奇迹”也成了过眼烟云,特别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龄化、经济服务化和制造业国际转移所出现的产业空心化,东京大都市圈同样也面临严峻的经济增长乏力和国际竞争力下降的严峻挑战。

东京城市群格局示意图

日本政府从2001年5月开始设立都市再生本部,并于2002年颁布《都市再生特别措施法》,通过放松管制促进城市再生。东京大都市圈也在那时开始了探索城市再生之策,2001年10月,东京都发布了《东京新都市发展展望——面向城市再生的路径》,提出了要将东京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具有魅力和活力的国际城市。

2011年日本政府启动了“国际战略综合特区”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包括亚洲总部特区(东京都)、京滨临海部生命科学创新特区(神奈川县、横滨市、川崎市)、筑波国际战略综合特区(茨城县、筑波市、筑波大学)等7个国际战略综合特区,希望通过发展创新经济,实施税额减免等优惠政策等,增加就业和经济产出,以引领日本经济走出长期低迷。

在城市群发展进程中,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率先意识、竞合意识,“扬长避短,程势而上”,“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才是赢得优势的关键思路。

关键词三:一体化发展理念

细看文件政策,提到城市群,总有一段表述放在显著的位置:推进城市群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构建核心城市1小时通勤圈,完善城市群之间快速高效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建设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城市群内部交通网络。

从2013年杭州城研中心开展研究的省级课题《城市群、都市圈、市域网络化城市发展的对策研究》开始,无论是国家级课题《大TOD模式导向的城市群发展理论研究》(国家自科,2015)、《基于大TOD模式的京津冀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016),还是针对具体区域的智库咨询《温州市区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2015)、《环杭州湾创新中心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化发展研究》(2016),长株潭一体化下的株洲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2019),杭州城市学智库始终认为:坚持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就要高度重视“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开发模式。进入21世纪,在以传统公共交通(主要是公交汽(电)车站、地铁站、轻轨站等)为导向的TOD模式基础上,开始出现向以机场、港口、高速公路节点、高铁站等高速交通为导向的新型TOD模式(大TOD模式)。

成渝城市群综合交通网框架示意图

诚然,在城市群空间范围内,突破行政区划体制束缚,建设规划、设施、产业、市场、信息、科技、环保一体化的经济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就要做到“九个共”,即“规划共绘、设施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土地共谋、社会共享、机制共创”。

而在这其中,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是实现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这需要在区际交通、通信、水利、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合作与协调、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同步建设、综合利用,实现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规模经济效益。

在打造城市群设施共同体过程中,首先要打造交通共同体。交通共同体即在城市群内部建设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城市之间交通同环、收费同价、道路同网、标准同等,形成由城区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城际高速铁路系统和环状或放射状高速公路网系统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实现城市群交通运输的高效、快速、便捷。

结 语

从全球视野的战略定位出发,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更不是地区,而是城市群。

【参考文献】

1.王国平:《城市怎么办》,人民出版社,2010

2.王国平:《城市学总论》,人民出版社,2013

3.王国平:《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全力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关于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思考之二》研究通报,2019(31)

4.李国平:《东京大都市圈,多策并举应对挑战》,光明日报,2019年8月1日

供稿、审核:蔡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