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坐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高新技术的发源地之一。它的范围包括从旧金山以南到圣何塞纵深约100公里的濒临太平洋的平坦谷地。穿行硅谷,目光所及没有摩天大楼、没有烟囱,只有成荫的绿树、草坪和掩映其间的一幢幢两三层的建筑。这个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地方,似乎与科技感、快节奏毫无联系,却是美国乃至世界的微电子工业摇篮,是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技术型地带。
硅谷奇迹
硅谷堪称世界上的人才高地,按密度计算是全世界具有高等学历的人才最集中的地带。该地区有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000多名博士,占加州博士总数的1/6。而加州是美国受过高等教育国民密度最大的州,有20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工程师。
人才优势和创造性的劳动,使奇迹在这里层出不穷。这里有近万家企业,生产全世界1/3的集成电路和1/8的计算机;平均每周有近20家新公司成立,每5天就会有一家新的公司股票上市。硅谷最精彩的东西是其增长和创新的工作方式与精神。在这里,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个科学园区如硅谷般成功,必须具备一些基本要素,比如依托大学。斯坦福大学鼎盛的学术研究风气和技术开发能力,就对美国硅谷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喻为是硅谷心脏。
人才培养
“工程师创造硅谷,斯坦福创造工程师。”硅谷于50年代初具雏形到至今扬名全球,斯坦福大学绝对是一个重要因素。斯坦福大学是硅谷诞生的摇篮,这里有被称为“美利坚知识之源”的格林图书馆,有世界一流的大学教授和大学毕业生,更有各种座谈会、演讲会,是各种思潮、智力的聚焦点。截至2018年10月,斯坦福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共有83位曾获得诺贝尔、27位获得图灵奖、8位获得菲尔兹奖。
拥有一流的大学的地方不只有硅谷一个地方,但像斯坦福大学这样培养一流创业人才的大学并不多见。斯坦福大学为硅谷提供了众多的工程师、律师、银行家和风险资本家,尤其是资产上亿的企业家。这其中就包括惠普、谷歌、雅虎、耐克、罗技、Snapchat、美国艺电公司、太阳微系统、NVIDIA、思科及LinkedIn等公司的创办人。正因为这一知识和人才的聚集地,最终孵化和造就了硅谷。
知识转化
斯坦福是美国首家在校园内成立工业园区的大学,将一千英亩以极低廉、只具象征性的地租,长期租给工商业界或毕业校友设立公司,再由他们与学校合作,提供各种研究项目和学生实习机会。这一大胆举措,是斯坦福大学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也直接促成了后来硅谷的诞生。
斯坦福大学是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典范,秉承“赋予学生以直接有助于社会实际应用和个人事业成功”的办学宗旨。学校创立了课堂、实验室与大量实地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做顾问的方式与周围社区工商界和政府机关建立密切联系甚至自己创业;注意发现学生中的创业苗子并加以鼓励、扶持;与周围工商界合办研究院;代学生申请专利(代付申请费、专利所得学校、系、发明者各得三成);学校高水平的课堂教学通过闭路电视直接输送到企业。在此类举措下,大学研究工作与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紧密结合,工商业与科研、大学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为硅谷的发展提供了无尽的智慧源泉和动力。
这些措施得到了斯坦福大学师生始终不渝的遵循和实践,也获得了巨大成功。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一座楼里先后诞生了三家著名公司:太阳微系统(SUN)、硅图(SGI)和思科(Cisco)。其他由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和学生创办的高技术公司,如英特尔、惠普、苹果、太阳微系统、雅虎等等,创造了硅谷 65%的产值和超过 25 万个工作机会。
文化熏陶
把科学园区、风险投资和几所大学拼凑在一起,并不能完全“克隆”出硅谷来。高技术创业活动是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与文化氛围有直接关系。硅谷最鲜明的两大文化,一是包容,二是创新。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深深烙印着包容的基因。硅谷是美国移民比较多的地区,斯坦福大学海纳百川,接收来自欧洲、亚洲、非洲等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学者,在校园内充斥着几十种语言,容纳十几种信仰。这座十几万人的小城市,以包容文化吸引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成千上万的优秀科技人才来此从事创业活动。
创造是人类精神之本、力量之源。长期以来,斯坦福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贯彻到具体培养过程中,提倡学校的科学研究需要面向社会需求,通过创新创业教学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科研平台构建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产业和社会发展多维度的努力,形成了三维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而硅谷的增长正是由创新驱动的,形成了硅谷特有文化——绝对相信大脑潜能、崇尚思考、试验,拥抱科技新知以及勇往直前、无畏风险。
硅谷的科技工业所产生的效应不仅仅支撑了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而且还引发了全球信息革命。美国《商业周刊》指出:“今日硅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聚集学术精英、科技天才、无限想象力及资金四射的科技殿堂, 造就它的温床——斯坦福大学功不可灭。”密集的知识和技术离不开大学,大学是一座城市的知识中心、学术智库和创新源头。
硅谷和斯坦佛大学以知识为源泉,以创新为核心,以包容为动力的发展经验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经济发展已经较少地依赖于制造业,而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城市的创新创造活力,则更多地取决于城市的教育。大学素以基础研究为强项,以增进知识为目的。新经济时代,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大学应在其中扮演知识创新的中心、知识企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智力支柱等多重角色。
【参考文献】
1. 王国平:《研究通报第109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关于杭师大“创一流”的思考》,2011年。
2.邓海珠:《硅谷传奇:看谁称霸科技王国》,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8年6月;
3.牛冲槐:《硅谷与中关村人才聚集效应及环境比较研究》,管理学报,2008年;
4.钟坚:《美国硅谷模式成功的经济与制度分析》,学术界,2002年;
5.万赟:《硅谷模式与中国互联网创新》,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年;
供稿:吴珍婷、林玥玥
审核:马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