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11月10日,由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城市学年会·2019“城市环境问题”主题论坛暨2019“发现城市之美”论坛成功举办。论坛以“生态文明与环境立市”为主题,围绕“城市人文艺术之美、公园城市——美丽中国城市形态、城市之美与水环境治理”三个阶段展开研讨。知名国学学者、杭州同文国学书院院长楼纪洋作题为《构建城市人文精神,发现城市人文艺术之美》主题报告。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人文建设问题是一个很朴素而现实的问题,是关系到物质基础和精神价值的问题。我们长期以来常常强调城市的经济指标与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人文建设的关注则略显不足。“城市人文之美”是一座城市所呈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与精神风貌。本次论坛把“城市之美”作为独立的维度进行阐述和研究,对城市人文之美进行发掘与探讨,对于现今的城市环境建设与现代化城市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长线的思考。孔子对于学生如何发展国家时(当时的邦国,相当于现在的大城市),给出了三个维度的回答:庶之,富之,教之。庶之,就是让人口繁茂增长;富之,就是发展地方的经济;教之,就是对人民进行文化教育,人类社会毕竟是一个文明体。从城市发展的视角看,孔子在2500年前的理念同样勾勒了一座城市的基本发展路径。今天我们进行城市人文建设,同样要从这些维度出发。
一、城市人文建设的两个原则
城市人文建设需要遵循两个原则,其一是城市差异性原则,其二是大众参与性原则。不同城市发展存在着横向与纵向的差异,因此我们要立足城市的现实寻找与把握其差异性。在空间维度上,城市存在着横向差异。城市由于区位不同,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自然风貌殊不相同,所以我们要强调城市个性化设计,避免千城一面。在时间维度上,城市存在着纵向差异。城市化进程不同的阶段,其人口素质、人均收入、消费行为习惯等均有差异,因此城市的品牌塑造也应因地制宜。城市人文建设同时要注重大众参与性原则。树立人民为中心的人文理念,就是要跟市民共同提炼、凝聚、打造、展现、形成共同的城市的人文意识。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当中应当尊重人,重视人,关爱人,并切实落实在建设工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平衡与人民群众发生当前利益冲突时,我们要依靠市民,为了市民,共建共享,以人为本是城市发展的目标,大众参与是城市人文实现的重要路径。
二、城市人文之美的三个内涵
一是城市人文之美有利于引领城市方向,没有人文,城市就会迷失方向。城市从根本上是人类集中居住的场所,也就是人居的中心。由于人居中心的需求,城市人文之美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所以我们在探索城市人文之美当中,要关注它的内涵、模式、路径,要把人的存在和价值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
二是城市人文之美有助于增强内生动力,没有人文,城市就会停滞不前。马克斯·韦伯认为,文化力比经济力更为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个自信”理念中,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要素。中国文化具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特点,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可以防御内忧外患。在城市人文之美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挖掘城市的文脉和城市的特色,特别强调文化创意的作用,把它作为重要引擎来构建人文艺术,将城市人文之美渗透到人们的创作精神之中,凝聚成新时代下的一座城市的向心力,品牌力和创造力。
三是城市人文之美有益于促进社会规范,没有人文,城市就会畸形发展。从根本上看,城市的社会生态是人与人的对话集群。而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使得当前我们社会在一定程度出现了道德滑坡、精神虚脱的现象。我们需要刚性的成文法,但同样需要柔性的不成文法,即自然形成的习惯与道德。所以我们应当发挥自身的特色,充分构建柔性的约束体系,促进社会规范的形成。
三、城市人文之美的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领导带头垂范。人文是一种风气和风尚。一个城市的主要管理者既是城市的经营管理者,也是一个城市的人文构建者。人文建设推动城市高品质发展的过程中,领导的这种垂范作用不容忽视,古代有一个“称官地”的说法,将官员以任职的地方来进行称呼。我们之所以把一个地方官员跟一个城市的名称对应,主要是因为官员的人文推动力与人文影响力。领导干部在人文建构的工作中应当学习国学,发展城市的人文影响力。
第二个要点是注重文化传承。每一座城市都有历史,都是由过去走进现在、走向未来。解决古今的问题是摆在一座城市面前不能忽视、不可违避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挖掘文化资源,留下城市鲜活的人文记忆。
第三个要点是美化生态环境。人文离不开自然,自然也离不开人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是金山银山的背后还要有人文作为靠山。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美化优化居住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空间。在山水之间,人文自化。中国古代文化有一个主流命题“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我的和谐相处。从根本上讲,“天人合一”是人作为一个主体与外在世界的相融性的问题。
第四个要点是丰富载体设计。我们在建设城市人文环境的过程中,应通过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音乐馆,文化馆,政府、学校、车站等有形的规划和布局,并与无形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文明城市评选、道德模范表彰等文化、教育、宣传相结合,对城市文化进行多元化的构建与全方位的辐射。
四、 城市人文之美的五个指标
城市人文之美的指标,我认为可以简化为五个“认”,即情感认同,地域认熟,人际认可,人生认识,道德认知。情感的认同指的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产生幸福感,对城市生活产生了信任与认同。地域的认熟指的是市民要融入城市生活,要形成对城市的熟知度,关注城市发展,参与到城市的人文构建当中。而在地域认熟过程中,方言、习俗同样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人际的认可即是不排外。王国平老书记提出杭州城市精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就是一种开放的人际认可,五湖四海,人才荟萃。人生的认识指的是市民应当在城市生活中认识生命价值,在城市生活当中感受到对生命的关爱、尊重,肯定生活的意义,追求人生的规划。道德的认知指的是人们对城市里面的是非善恶,有价值判断和行为指引。社会明大德,执政守公德,个人严私德。
城市人文之美的背后是人文精神的构建,城市品格的养成。在这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特别是人工智能与城市人文价值关系的探索,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共同构建起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文大美的城市未来空间。
整理:许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