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秉林:迎接时代挑战,培养创新人才
  发布时间:2019-11-12 10:38   来源:城市怎么办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

钟秉林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就显著。至2018年底,我国有各级各类学校近52万,幼儿园和大学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2.76亿人口,专任教师达到1673万;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学前三年教育正在加快普及,毛入园率已达到85%,注重普及与提高保教质量并重发展;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一方面要提高巩固率,认识到西部地区控辍保学的任务非常艰巨,另一方面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办好每所小学和初中;高中阶段教育已经基本普及,今年毛入学率可以达到90%,但同时还要坚持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让老百姓可以选择;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今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突破50%,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这标志着中国的高等教育从今年起已经从大众化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今后要坚持内涵式发展,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国家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今后要充分发展壮大,我们扩大了高职招生规模,其目的是满足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类型——应用型、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国际比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跨入了世界中上行列。这对于我们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的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第一,教育发展方式发生转变的挑战。目前的教育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矛盾,一方面老百姓迫切要求接受高质量教育,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上好学校,另一方面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且发展不均衡,好学校太少无法满足老百姓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积极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办好每一所学校。办好教育,学校要遵循内在规律,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规划到位的经费能够快速改善学校硬件条件,而精良的教师队伍是办好一个学校的关键,这需要几代乃至十几代教师的长期积淀才能逐步形成。若要人才培养得好,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同时一所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学校文化、校风、学风对孩子们成长成才具有熏陶和催化作用。众所周知,学校的传统、文化、校风、学风以及鲜明办学特色不可能一朝一夕形成,也不可能用钱在短期内简单地堆积出来,再充足的经费也不能解决一些必须要长期积淀,厚积薄发的问题。为了化解这样的矛盾,我们的教育发展方式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核心就是八个字: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我们一定要增强质量意识和内涵意识,发展更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第二,来自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转变,其核心是创新驱动,一系列战略任务的实施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和管理创新,而不是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消耗。在这方面我们学校必须考虑:如何通过我们的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充分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特别要指出的是,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职业正在发生变化,传统职业内涵更新,新的职业不断产生,一些职业逐渐消亡,而社会职业的变化就会导致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因此,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要研究在这样的变化趋势下如何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要提高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效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契合度。

第三,来自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以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先进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比如以慕课、微课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应运而生,人类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发生转变,知识传承的方式也从过去的单向传递为主转变为多向互动的传授。这使得学校的知识权威和学术垄断地位遭到了威胁,学校教育的实际效能也受到社会的质疑甚至批判。而对学校来讲,最直接的冲击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从过去的知识单向传递者转变为在知识多向互动背景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角色的转型也导致学校的师生关系发生变化,形成新型学习伙伴关系。这一变革直接冲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态、教学管理机制、教学方式和教室布局。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如何颠覆传统的学习过程,如何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又对调整教学组织提出什么样新的要求,这些都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在这方面,我认为我们一定要密切地跟踪信息技术和教研教学发展的趋势,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多样化的实践探索,同时要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避免进入纯技术化的误区。

第四,来自国际化发展的新挑战。这一方面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G20带来势头迅猛的人力资源跨国流动,留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去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已经超过66万,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人员已经接近50万,美国2017、2018年度的国际学生总量已经接近110万人,另外教师的国际流动也明显加速;二是教学资源的跨国流动和传播速度加快,随着中外办学项目和机构的迅速增长,国际化课程、教材和课件的跨国流动、传播成为一种趋势。更重要的是随着师生的流动和教学端的流动,必然带动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传播中融合,先进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理念要进行传播,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现代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要进行传播。一方面我们必须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来提升自己;另一方面我们还承担着推进中国优质教育资源国际拓展的使命。中国的教育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现在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也不乏社会诟病,但是我们自身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是得到认可的,也不能够妄自菲薄。比如上海的中小学数学教育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很多国家专门拨付经费,邀请上海中小学教师到相应的国家对该国中小学数学教师进行培训;英国还把上海市的中小学数学教材和教辅资料全部翻译成英文,供英国中小学生、老师自主选用;我们大学也在积极把合作办学的机构办到海外去。我们的办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意识,加强国际化战略思维。如何提高我们培养的学生和创新人才的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如何提高沟通交流合作能力和外国语言应用能力,这都是我们培养人才面临的非常重要的挑战。

第五,协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挑战。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定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这是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大学的优势而言的。而基础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也起着重要的启蒙性和基础性作用,一个孩子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阶段养成的学习兴趣和形成的基本素质对他们后期的学习乃至进入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不同的教育阶段要合理衔接,不同层次的学校要贯通培养。杭州正在建设中的天元公学,在办学体制、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模式方面都有创新的思索,我个人也期待这所学校诞生。同时,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前提是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孩子之间都是存在差异的,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和发展,给他们多样化的选择机会,才能实现多样化、个性化的培养。

总之,我们要主动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新挑战,协力探索培养创新人才。我相信教育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也会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美好!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整理:林玥玥

审核:方志明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