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湖清趣图》看杭州的城市景观与园林美学
  发布时间:2019-11-06 11:54   来源:城市怎么办

01

《西湖清趣图》之图像学价值

从《武林旧事》、《梦粱录》等南宋笔记,可见当时临安城为满足市民生活之需而供应丰富的公共服务,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两年前,收藏于美国福瑞尔美术馆的《西湖清趣图》公布了全图,让我们有机会一睹南宋杭州一部分形象。画卷前段为简笔平面导示图,后段围绕西湖景致。卷轴主体长1581.1 厘米,共十四接。围绕西湖为中心,自钱塘门开始,经断桥、孤山、苏堤、南山路等地,逆时针绕湖一周,最后仍至钱塘门结束。画面无款识印章,但绘画者在酒店旗幡或桥梁等位置留下多处楷书题记,如在钱塘门酒库旗幡上题写“揀打諸庫上等高酒”,明显是南宋时期临安城的风貌特征。此卷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有学者认为这是一幅堪比《清明上河图》的宋画,另一些学者则质疑此图为清人的伪作。作为图像史料,《西湖清趣图》蕴藏着文献未记录的丰富信息,是了解宋代杭州城市历史信息的重要图像。

02

《西湖清趣图》所见宋代城市设施

南宋时,临安的街道每隔二百余步,即设一个消防站,叫“军巡铺”,每铺布置巡逻兵三至五人,“遇夜巡警地方盗贼烟火”。同时,宋政府又将杭州城内外划分成二十三个消防区,叫做“隅”,各隅分别配备消防官兵一百至数百员,叫“潜火兵”;每隅又建望火楼一座,日夜派人瞭望,一旦发现烟火立即拉响警报,驻守该隅的“潜火兵”马上出动灭火,不劳百姓动手。《西湖清趣图》此处所绘,当是杭州“钱塘隅”的望火楼。按《营造法式》,望火楼由砖石结构的台基、四根巨木柱与顶端的望亭三部分组成,台基高十尺,木柱高三十尺,望亭高约八尺,整座望火楼高达四十八尺左右,接近16米(按一宋尺约等于0.32米计算)。不过《西湖清趣图》中的钱塘隅望火楼,看起来并非由四根巨木构成,而是更牢固的砖砌结构。

宋代望火楼

南宋时,杭州成为国都,“四方辐辏,百司庶府,千乘万骑,资于水者十倍昔时”;“百万之众,仰给此水,其所关系尤重”。因此,对六井供水系统的维修便成了历任府尹的重点市政工程。淳祐七年(1247),由于西湖六个水口一带,多被居民占为荷荡,于是淤泥堆积,水质浑浊,严重影响供水。临安政府用三万贯会子赎回被占用的荷荡,“锄掘菱荷”,“开掘深广,潴蓄湖中之水,以资京城日用之常”。又“用石砌结,疏作石窗,立为界限,澄滤湖水。舟船不得入,滓秽不得侵,使井口常洁,咸享甘泉”。这六个水口是什么样子的呢?《西湖清趣图》将它们都绘出来了,依次为涌金池水口、镊子井水口、相国井水口、杨家府水口、激赏库水口、小方井水口。

西湖六水口

为净化西湖水源,宋政府还在湖边建设水闸,用于截留山洪,澄清泥沙。杭州的暴雨季节,凤凰山的山洪挟泥沙而下,致使“泥滓侵浊西湖”,因此,临安府“特置堤岸于湖侧,引水直至澄水闸”,待泥沙沉淀下来之后,清水再排入西湖;“又有南闸者,亦分方家峪之水,故置闸焉”。这个“澄水闸”,也可以在《西湖清趣图》中找到:

澄水闸

03

《西湖清趣图》所见城市娱乐设施

宋时杭州人喜游乐,为方便杭州市民出游,宋政府在西湖建造堤坝、桥梁、码头。宋人称码头为“上船亭”, 《梦粱录》、《武林旧事》提到的上船亭便有钱塘门外上船亭、涌金门外上船亭、杨郡王府上船亭、惠明院上船亭、贾府上船亭,等等。《西湖清趣图》也画了很多处上船亭,下图是钱塘门外的一处上船亭:

船亭

宋代西湖最著名的“苏公堤”,为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所筑。其时西湖为葑田所占,“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因此,苏轼在整治西湖之后,又利用葑田的泥土、葑草修建长堤,“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杭人名之苏公堤”。展开《西湖清趣图》,便可以苏堤上不但种了芙蓉、杨柳,还建有上船亭、凉亭。显然,凉亭是修建来供游客憩息的。

苏堤

在《西湖清趣图》的孤山路尽头,有一处供游客休息的公共设施:宋政府在路边安置了几张长椅、长桌。有游客正在长椅上休息。从这个文献似乎未有记录的图像细节,我可以体会到宋代杭州市政建设的贴心:你如果游玩累了,可以找张椅子坐下来,歇一口气,吃些小点心,再随意看看身边的湖光山色。

孤山上的长堤

04

从《西湖清趣图》看宋代园林与建筑

从南宋李嵩《西湖图》和南京图书馆藏南宋咸淳刻本《咸淳临安志》所附《西湖图》看,南宋后期的西湖,别无今日所见之“湖中三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湖中三岛”形成于明清时期,近人钟毓龙《说杭州》对此有明晰阐述,此为今日论西湖者的常识。南宋的湖心,除却孤山,别无岛屿。这是《西湖清趣图》符合南宋西湖的基本特征之一。其次,南宋后期西湖的苏堤、白堤、孤山的位置,与今大致吻合。从宋末元初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粱录》的相关记载,也可得出同样的结论,即宋末苏堤、白堤之位置,至今未有大改。

雷峰塔

岳飞因“莫须有”罪名被害。绍兴三十二年(1162) 七月,岳飞平反,在九曲丛祠觅得遗骨,将岳飞改葬于栖霞岭下。嘉定十四年(1221)下诏改赐智果寺为岳坟的功德坟寺,并赐额“褒忠衍福禅寺”,此即今日岳庙之创基。景定四年至咸淳三年(1263-1267),重建褒忠衍福寺,“计屋二十四间,过廊四间,僧舍四间,神祠四间,穿堂一所”,并别筑数椽以备子孙上坟时休憩之用。画中的岳坟,封土呈馒首状,其外围以圆形的围墙,坟前无供桌、无石像生,亦无秦桧、王氏等奸佞跪像。今日岳坟的石像生、奸佞跪像,为明代以后陆续添修,南宋无之。

岳坟

咸淳八年(1272)成书的董嗣杲《西湖百咏》称:“城之西有四门,曰钱湖、曰清波、曰钱唐。出此三门,皆不见湖,独涌金门,正与湖水相对,建楼掩之,关闭风水。”南宋末,湖滨的四座城门,钱湖、清波、钱唐三门外是看不见西湖的,唯独涌金门直面西湖,所以“建楼掩之,关闭风水”。此处的楼即涌金门(丰豫门)外的丰乐楼,本系西湖边的官库酒楼,后为缙绅同年会拜乡聚的著名场所。《淳祐临安志》卷六记道:“旧名耸翠楼……楼据西湖之会,千峰连环,一碧万顷,柳汀花坞,历历栏槛闲,而游桡画鹢,棹讴堤唱,往往会合于楼下,为游览最。顾以官酤喧杂,楼亦卑小,弗与景称。淳祐九年,府尹大资政赵公与始撤新之,瑰丽宏特,高切云汉,而运工敏成,民不知役。自是上延风月,下隔嚣埃,遂为西湖之壮。旁为花径曲折,亭榭参差,更与兹楼映带云。”

涌金门及丰乐楼

《西湖清趣图》的断桥,桥上无亭子,桥堍设有四柱华表。

断桥

清本《西湖图》按照当时的理解,多有改绘,桥堍的华表,在清人笔下,被绘成杨柳树。研究南宋西湖,在宋本存世的情况下,当然应该摒弃后世经改绘失真的本子。南宋末年的断桥,桥上无亭,桥堍有华表,正与《西湖清趣图》同。桥堍华表,是两宋常见的名物。断桥的华表,形制与《清明上河图》虹桥两侧所见者近似。董嗣杲《西湖百咏·断桥》:“绣毂青骢骤晚风,柳丝翠袅石栏红。彩篙刺水停飞鹢,华表侵云截卧虹。”可知断桥的华表、勾栏均作红色,与该图的断桥设色也是一致的。可知《西湖清趣图》所绘为南宋末年的西湖。

美国评论家李普曼说过:“最好的政府是管制最少的政府,这完全正确;但同样正确的是,最好的政府也是提供服务最多的政府。”这个“最好的政府”,恐怕只能存在于想象中。宋朝政府当然谈不上是“最好的政府”,不过,比较而言宋政府大概是“提供服务最多的政府”吧。

【参考文献】

[1] 吴钩:从《<西湖清趣图>看宋朝城市的公共设施》

[2] 何兆泉;郑嘉励:《图像与文本的互证 ——读<西湖清趣图>》

供稿:王 晓

审核:王剑文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