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经济:在夜晚醒来的城市
  发布时间:2019-11-01 10:33   来源:城市怎么办

“ 美国怕中国的什么?它怕中国的华为,这大家都知道了。它还害怕中国的一样东西:大排档。

真的,美国特怕中国的人多,怕中国随便一个什么城市让西方羡慕死的烟火气,小吃一条街乌泱乌泱的人群,当然还有夜市的人声鼎沸。这样的烟火气是中国十几亿人口庞大内需的外现,是对美国颇具震慑的东西。

——胡锡进《胡侃》 

1

-THE FIRST-

#夜宵社交学#、#夜市≠夜间经济#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能由自己支配的东西不多,晚上干点喜欢的事,才能证明这一天没有白过。

对于如今大城市中高压力的工作状态,白天的放松只能通过其他时间来承接,夜晚承接了日间休闲娱乐需求的外溢。

“走吧走吧,撸串儿去”,社畜们加班后相约撸串,结束一天快节奏的白昼生活后,在夜晚放松下来,享受生活的短暂美好,还能见证一种深透午夜的交情。

工业革命后,人类任由大自然摆布的时代结束了。随着街灯的大量应用,黑夜变得光明,人类的安全感增强,活动的时间段延长——不管是加夜班,还是吃夜宵——人类的生产、消费等经济活动可夜以继日地进行,这正是夜间经济的立足点。

在夜幕下的烧烤、小龙虾只是点缀,但却不是C位。

在中国,“国营夜市”可以看作是夜间经济的雏形,之后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催生的个体户小商贩集聚的“夜市”开启了中国夜间经济的1.0版本,再到大型“商圈”,如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广州北京路的出现,迎来了中国夜间经济2.0版本,以及当下各地政府倡导的“夜间经济聚集区”——夜间经济3.0版本,夜间经济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繁荣的一面镜子。

作为现代城市业态之一,夜间经济是指从当日晚6点到次日早6点在城市特定地段发生的各种合法商业经营活动的总称,涉及购物、餐饮、旅游、影视、休闲等领域,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经济开放度、活跃度的重要指标,发展多样化的夜间经济能增加城市中心的活力和安全感。

发展夜间经济也是推动城市升级、提升城市管理的重要动力。近二十年,夜间经济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城市纷纷设立专职,对夜间经济进行规划管理,如荷兰阿姆斯特丹首推的“夜间市长”,英国伦敦的“夜皇”,上海的“夜间区长”和“夜生活CEO”等。

今年起,基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等诉求,国内各大城市先后出台了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我国部分城市发展夜间经济政策(ANBOUND)

2

-THE SECOND-

#灵魂:文化和人#、#基础:安全和交通#

普华永道的《夜间经济激活城市“FUN”生活》研究报告披露,夜间经济的核心消费群体较为年轻,以20-39岁人群为主,他们的夜间消费能力与40岁及以上的消费者持平,但频次更高,超过60%每周进行夜间消费。

他们倾向临近消费并追求交通便利性,在选择夜间消费商圈时,59%的消费者选择了交通便利性,这是消费者最注重的考量因素,其次是高质量与多元化项目。

而年轻白领作为主力群体也为夜间消费市场刮来了新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夜晚走进剧场,把欣赏高雅节目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夜晚不只有吃吃喝喝,文化的点缀能让城市夜生活更有品位。

然而,夜间经济与日间经济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传统的意识里,“夜”经常是“噪音污染”,“暴力犯罪”,“酗酒毒品”的发生地,人们对于夜晚总是习惯规避。

所以,有趣又安全的夜间生活将构建多元的城市魅力和包容的城市品牌,将成为城市抢夺国际人才、年轻人口的关键。

CASE:阿姆斯特丹街道文化

阿姆斯特丹夜经济的背后有着专属于这个城市的街头文化特色,比如红灯区,艺术画廊,以及小酒馆,传统的街道文化和新兴的流行文化正不断地推动着这个城市夜经济的发展。

他们在街头植入了便民的休憩设施,供临时使用的舞台以及专属的场地,来满足不同夜间活动的需求,从而保证街头文化的发展拥有足够的展示平台。

△街道文化

CASE:日本夜间安全保障

以日本为例,夜间经济保持活力需要政府、企业和民众联合,不断创新业态和内容,并对交通、法规、管理和安保等基础支撑点进行推进。日本“夜间经济议员联盟”成立之初,在安全方面,建立日本版的安全街区认证机制,增设监控设施,发动民间安防志愿者,确保环境安全。

3

-THE THIRD-

#要沟通交流,不要粗暴管理#

相比国外对夜间经济、夜生活的管理方式,中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国情,国内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很多做法偏向“先把事做成”,有着更强的执行力。

中国的“夜间区长”和国外不同,有着绝对的权利,从公共服务到交通组织、从协调机制到规划实施,可是,为什么这段时间以来,夜间经济成为国内舆论批评的重灾区呢?

比如“从清理真夜市到打造假夜市”,比如“将夜间经济等同于灯光工程太劳民伤财”等等。

关键在于城市正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正变得越来越多元。许多传统上被认为“强执行力”的做法,已经难以适应当下多利益主体、多目标体系以及快速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夜间经济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美国城市规划师简·雅各布斯曾说,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它的活力就来自混乱。她的观点是:当烟杂店老板、没经验的母亲、街头玩耍的孩子和爱把身子探出窗户的好事者相安无事时,城市也就处于平和状态。有那些连续而短小的“街道眼”,城市就能保持自由的“舞步”。她给城市开出的处方,就是少干涉人们自然选择的生活。

去过台湾的人,也许会对那里热闹而整洁的夜市印象深刻。台湾夜市大部分都是在70年代以来的社会转型中自发形成,市政的管理态度也是“自治”。

自1984年起,台湾摊贩的营业许可证申领条件变得苛刻:符合条件的申请者要么是低收入户,要么身体残障,要么1984年之前就已领证,其他摊贩只好“望证兴叹”,非法经营。

按照法律,摊贩都是要登记的,但正如世界其他地方,实际操作中,无证经营始终难以取缔。市政转而采取划定经营区域,鼓励区域内摊贩形成“自治会”的办法,来管理夜市的交通、卫生和安全。

△台北宁夏夜市

90年代,台北市宁夏路夜市曾引起本地居民的激烈抗议,夜市自治会组织摊商筹资,统一安装了抽油烟机、油脂截留器和油污入水口,还自发推动了夜市禁烟,甚至主动为放学的小朋友们提供点心。此后,宁夏路居民们再也没有因为环境问题与夜市摊贩发生矛盾。

这些成功的案例,足以给人一个关于在居住与生计之间、在不同阶层市民之间,协商包容,共享繁荣、便利和秩序的积极预期。

当利益发生碰撞,非黑即白的“一刀切”管理模式已经过时,现代人向往自由的天性,敦促每一位城市夜间引路人去奔走、去思考、去博弈、去搭建沟通平台、去平衡多方关系,而不是对夜间活动进行粗暴干预。

行政化思维介入城市夜间管理,不只是现代城市治理的一次典型惰政,更关键的是,它将伤害一座城市内部潜在的夜间活力,以及一个个在午夜里向往自由的城市灵魂。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华高莱斯、ANBOUND、大象公会

供稿:吴雨馨

审核:蔡 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