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7日,由杭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休闲学会城市休闲专业委员会、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杭州市西站枢纽开发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杭州西站枢纽地区“站城产一体化”学术沙龙】在杭州城研中心大楼内的杭州图书馆城市学分馆举行。
地处城西科创大走廊,“站城产一体化”背景下,杭州西站枢纽地区的规划建设管理,有怎样的想象力?来自城市规划领域、互联网科技领域、传媒文化领域、投资建设领域的多位专家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即日起,小编与你逐篇分享专家观点。
资深媒体人、二更视频首席内容官兼总编辑 王群力
我很高兴能在这个关于杭州西站枢纽建设的学术沙龙上分享我的几点思考。
第一,西站枢纽地区建设成功的标志应该是不坐火车的人也愿意去。
杭州西站枢纽,现在提出了“车站、城市、产业”一体的理念,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以前我曾经说过一个“比西更西”的概念,意思是杭州的“城西”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是一个人文概念,不仅仅是地标概念。我在城西生活多年,在生活经验中能感受到城西的城市氛围、城市格局和城市配套,是由当时城西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行为逐渐形成的,例如热闹的酒吧,众多文艺的咖啡馆等,形成了城西独特的气质。但是老城西,只是一个有人文和生活气息的地方,还不是杭州城市的一个“目的地”。
西站枢纽的建设不仅要注意原有存量的脉络延续,同时也要有超前性的格局。我们的眼光不得不辐射到西站建成之后,对西溪湿地、临安、富阳、建德,安吉、德清,甚至更远地区产生的影响。西站枢纽建设,要顾及到更西更北的人群,既赋能于这些地区的发展,也吸纳这些地方的资源,为主城区服务。西站,将是杭州更大更广袤“城西”的核心枢纽和区域。
我认为西站枢纽是不是成功,就看除了交通枢纽之外,那里能不能成为新的城市目的地。西站枢纽地区的建设成果目标,很简单,除了交通枢纽功能,还应该辐射周边地区居民生活、休闲、娱乐、文化传播功能。甚至应该成为不坐火车的人也喜欢去的地方,成为一个城市新的地标。当然,这不容易。
第二,西站应及时思考地区治理的新模式新思维,引导新城的建设管理。
新产业、新人群、新文化形态以及强大的流动性,是西站的“基因”,是这个地区周边产业人群特性决定的,这与第一个问题是矛盾的,却也是有关联的。新产业必然带来新人群和大量的流动人口,也是西站枢纽的挑战。例如,西站枢纽地区的社会治理问题,城市空间内的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城市认同感,新人口群体和其他群体的共融影响问题。西站枢纽地区要形成人口合理、自由、有序的流动,有步骤地实现所有人群对城市生活的需求,特别要注重人性化的理念,构建一个有效的城市治理机制,使得短暂居住的人,来过留下美好的记忆,原住民和城市其它地方的人,与所有流动变化要素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是一个社会学的课题,应该引入这方面的研究,在客观环境中激活文化发展新的方向。
与这样宏观思考相对应的,是西站枢纽引导系统的思考和设计。如果到了西站,有“找不到北”的迷失感,那么这个西站就是失败的。放大到西站枢纽城市概念,就是前面所言,要建立社会与人群治理引导的体系。
第三,西站应该被赋予独特的气质和信念。
对此,我有三点建议。其一,利用地标建筑设施作为城市文化的新标识。地标建筑不一定需要非常大的体量,但必须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应该具有杭州气质,比如良渚文化村日本设计师安藤忠雄的“大屋顶。
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航拍图
杭州西湖边的“浙江美术馆”,黄龙饭店与杭州火车站都是程泰宁设计的。显然,杭州火车站不是最成功的,其实,日本京都火车站体量也很大,但是这个火车站其实是一座城市综合体,里面包含文化设施,购物中心,所以冲淡了作为火车站拥挤纷乱的印象。
日本京都火车站外景图
日本京都火车站外景图
日本京都火车站内景图
巴黎很多城市中心的火车站,也是与城市无缝对接,高度融合的,有些甚至是“零标高”,与城市道路在一个平面。总之,火车站与城市的融合以及人性化的需求,非常考验设计师。
其二,独特的文化设施,例如文化设施的入驻。比如,里面是不是可以建设“西部旅游中心”,让西北部城市自己来建设策展,销售西部山区特别的土特产;建设“杭州互联网博物馆”,纪念杭州互联网发展的进程;建设多功能的“西站文化中心”,适合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比如戏剧,电影和图书咖啡馆等等文化消费,使得西站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其三,西站枢纽在自主运营管理的时候要注意技术的革新,吸引年轻的海归企业团队,多吸收最新的理念,大规模使用数字化设施,具备互联网的思维,大大减少沟通、管理、运营成本,使得西站不仅是丰富的,更是简单、便捷、人性化的。
发言专家:资深媒体人、二更视频首席内容官兼总编辑 王群力
文图编辑:胡妤欣
技术支持:王健
内容编审:蔡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