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庆祖国华诞,不忘奋斗初心。走过峥嵘岁月七十载,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到每一处空间肌理、每一条城市街区, 70年城市的发展与变化,见证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变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城市怎么办”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70年变化看杭州】、【70年变化看城市】系列文章,希望知微见著,与您一起回望过去,致敬时代,展望未来!
70年来,伴随着高铁、公路、航线网络的不断完善,杭州都市圈“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班车”目标得以实现。建国初期的有轨电车和绿皮火车,承载了老杭州人的“乡愁”。改革开放时期公共汽车、出租车逐步完善,杭州人的市内出行体验得到了有效提升。自21世纪起,杭州交通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私家车的普及、机场的建设、地铁的开通、铁路的发展、公共自行车的兴起,为杭州交通出行的多样性、便捷性、通达性做出了巨大贡献。
铁路交通(始于1911年)
促进全域一体化发展
1911年,由浙江绅商发起商办的杭沪甬铁路实现通车,这也是杭州的第一条铁路。1930年,杭江铁路动工建设,到1937年建成后改称浙赣线。浙赣线的建成奠定了杭州作为长三角铁路枢纽的地位,加强了杭州的区位优势。铁路使近代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更加便利地渗入杭州,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繁荣与发展,推动了杭州区域经济的早期近代化,对杭州近代城市的变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浙赣铁路上的火车(1937)
(图片来源:杭州交通微信公众号)
建国70年以来,中国铁路机车实现了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电力机车乃至“和谐号”、“复兴号”的诞生。而杭州,也在我国铁路的蓬勃发展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一部发展史。随着沪杭高铁、宁杭高铁、杭甬高铁、杭长高铁和东站枢纽相继投入使用,以及杭黄客专的开工建设,杭州已形成了“五线一枢纽”的高铁网络,成为了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重要的枢纽城市。
杭州高铁
短短数年间,一个以杭州为中心的“X”型高铁网络已经铺开,浙江11个地市,除海岛市舟山,其余都通上了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铁或快速铁路。从杭州出发,放眼全国,北可直达沈阳、南到广州、西至昆明,去长三角任何一个高铁沿线城市,都处于“1小时交通圈”。
杭州东站是亚洲最大的铁路客运枢纽之一,成为继上海虹桥、北京南站之后的全国第三大铁路场站枢纽。杭州南站已于2014年进行提升改造,计划将于2019年投入使用。此外,杭州西站枢纽已完成选址,并于2019年9月正式开工,预计将于2022年亚运会前建成。杭州西站建成后,将是一座铁路、公路、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无缝对接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也是除了萧山机场、火车东站之外的杭州第三大综合交通门户枢纽,并将打造成辐射全省、全国的枢纽大平台。
杭州西站效果示意图
图片来源:西站枢纽开发公司
道路交通(始于1912年)
交通路网构筑美好生活
杭州现代城市道路的修建始于1912年。当时的城市道路主要供市民步行,轿子、黄包车、马车等原始交通的出行。而随着公共汽车、出租车的普及、私家车的进口,杭州的道路也承载了更多的出行功能。
上世纪初的“黄包车时代”
私家车是道路交通出行的主力军,2018年,杭州社会机动车辆保有量288.1万辆,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达到59.7辆,较全国平均水平40.0辆高出49%。出租车同样承担了重要的保障市民出行的任务。私家车与出租车的普及离不开交通路网的建设。2002年起,杭州实施了“33929”工程、“三口五路”工程、“一纵三横”工程、“五纵六路”工程、“两口两线”工程、“二纵三横”工程、“十纵十横”工程、“一绕四线”工程、延安路有机更新工程等一系列道路有机更新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带动了道路沿线开发,提高了城市“四化”(绿化、洁化、亮化、序化)管理水平。此外,高速公路的建设也进一步缩短了杭州与周边城市的交通出行时间。“十三五”以来,杭州在现有高速公路骨架基础上,构建“一绕、一环、十一射、三连”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到“十三五”期末,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800千米。此外,杭州依托大数据、云平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全国率先推进“智慧交通”建设,于“十二五”期间建成杭州市综合交通信息指挥中心,通过整合、应用数据资源,为交通运输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提供有效的运行监测、专题分析和辅助决策等支持。进一步疏通了杭州交通,缓解了道路拥堵问题。2017年,杭州被评为“年度治堵典范”。2013—2017年,人民群众对城市交通满意度从65.3%提升到86.7%。
公共汽车(始于1922年)
解决市民通勤问题的主力军
杭州的第一条公交车7路诞生于1922年,到如今杭州共有1001条线路,9876辆公交车,杭州公交一共走过了97年。杭州刚解放时,公交车都是战时留下的老式“洋客车”,燃料用木炭,手摇发动,灰尘多,噪音大,故障多。1961年,经历了木炭车、道奇车、沼气车等阶段后,由杭州公交公司牵头,制造出第一辆杭产电车。改革开放后,杭州公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双层公共汽车、空调公交客车、新型空调无轨电车、12米级柴油机公交客车、混合动力公交客车、LNG公交客车、纯电动公交客车等新型公交车不断被研发,杭州人民的公交出行体验愈发舒适。
杭州古荡电车回车场(1989年)
(图片来源:杭州网)
2009年至今,随着新能源的不断推广,公交也在节能的路上更进了一步。2013年,杭州公交开展“即充式纯电动”空调客车开发应用研究,引入“纯电驱动+plug-in”的“随动充电”新能源客车理念,开发新能源型空调纯电动客车新车型。
如今,杭州公共汽车路网已遍布全市,杭州市民乘坐公交车几乎能到达市区的任何角落。虽然如今地铁建设已全面铺开,有效减少了市民通勤时间;杭州过半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居民出行的便捷程度已有显著提高,但公共汽车依然是市民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是解决上班族通勤问题的主要力量。
杭州电动公交车
民用航空(始于1957年)
杭州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在萧山机场开通前,杭州笕桥机场也曾为杭州人民的空中出行做出卓越贡献。1957年1月1日,第一架民用飞机从这里起飞,揭开了笕桥机场民航飞行史的第一页。进入90年代以来,杭州笕桥机场的运输业务得到了迅猛发展,1997年这里的旅客吞吐量达到216.74万人次,从杭州笕桥机场辐射的航线已多达46条。而后,由于部队飞行训练的需要,笕桥机场于2000年底停止民航业务。至此,杭州笕桥机场完成自己民航的历史使命,光荣“引退”。
2000年12月28日,被誉为“世纪工程”的萧山机场顺利通航。2002年10月1日,西湖景区实现24小时免费开放环湖公园,成为全国第一个免费开放的5A级风景区。同年,杭州全面实施“旅游西进”战略,着力打响“游在杭州”品牌。这一年,杭州入境游实现了重大突破:接待海外游客人数首次超百万大关,创下了105.62万人次的新纪录。2003年7月,内地居民赴港澳自由行开通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陆续开放自由行。一边是不断出去游玩的人,一边是纷至沓来的国内外游客,一来一往,机场成了旅游经济发展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2001年萧山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为298.13万人次,2018年达到3824万人次;2001年萧山国际机场航班起降量为3.65万架次,2018年达到28.49万架次。截止至2018年年底,萧山机场已开通航线292条,其中国际航线51条,港澳台航线7条。一跃成为国内最繁忙的机场之一。与此同时,杭州城西通用机场也已完成选址,目前的设想是先研究规划建设通用机场,专门承担除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以外的其他飞行任务,如公务出差、空中旅游、空中表演、空中航拍、空中测绘、农林喷洒等,随着杭州城市化与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杭州拥有两个国际机场也将成为可能,杭州有关部门表示,远期可能对城西通用机场进行升级,作为萧山机场的补充。
慢慢地,乘飞机的旅客不再只有商务精英人士,更多看到普通老百姓的身影。机票价格也从高高在上,变得适中亲民。杭州人看世界的视野更远更广阔,杭商走出去的步伐也更为频繁。
萧山国际机场
水上交通(始于2004年)
富有杭州特色的水上出行方式
2004年10月28日,杭州市民期盼已久的运河“水上巴士”正式开通。
杭州是全国首个市区运河干道开通水上公共交通巴士的城市。营运十五年来,水上巴士除了发挥公共交通作用,也成为了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目前,杭州水上巴士共有4条线路,涵盖了京杭运河主城区段,上塘河,余杭塘河,东河等杭州城区的内河网络。
杭州水上巴士
而在未来,随着杭州的公共交通出行越来越便捷,水上巴士也将承前启后,一些地铁规划站点例如蒋村站,将实现和水上巴士的接驳;一些船舶停靠点还将增加P+R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实现五位一体公交体系,使市民们的公共出行更加多元化。
公共自行车(始于2008年)
绿色出行引领低碳生活
2008年5月1日,属于杭州人自己的公共自行车——“小红车”正式在西湖边投入使用。随后,这一抹红色迅速红遍了杭城的大街小巷。十年间,“小红车”规模已从试运行初的61个服务点、2800辆公共自行车,发展到2018年3月底的3855个服务点、8.96万辆公共自行车,日最高租用量47.30万人次,累计租用达到8.56亿人次。2018年4月,市公交集团推出“实体桩+电子桩”技术试点,实现“两桩”融合,有效缓解市民还车难困扰。此外,市公交集团还推出了全国版APP-叮嗒出行,只需要在手机上下载APP,即可搜寻附近的自行车租赁点。
“小红车”电子桩
而在“小红车”的发展历程中,衍生出了“共享单车”的出行模式。从而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竞争现象。但互联网单车(共享单车)和公共自行车是两个不同的项目,公共自行车属于城市基础设施,满足市民基本出行需求。而互联网单车在交通领域属于绿色交通出行,满足特殊出行需求。两者之间可以说是“错位”发展,各自有各自的消费群体。
如今,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成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最优选择,也引领了“绿色出行”与“低碳生活”的交通方式。
杭州地铁(始于2012年)
地下长龙贯穿名城
杭州地铁1号线
早在1984年,杭州市有关部门就开始着手研究杭州市轨道交通规划,最初是为解决西湖周围的客流高峰问题而设想建设环湖轻轨。这是杭州市民地铁梦的开端。直到1995年《杭州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预可行研究报告》的问世,杭州地铁规划建设才正式提上日程。
2002年2月,杭州将《地铁1号线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年10月,国家宏观调控认为轨道交通投资大,考虑到今后运营承受能力,暂时冻结了轨道交通项目的审批。但仅仅1年之后,2003年9月27日国务院对申报发展地铁城市提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等条件。此时的杭州GDP已经达到了3441亿元,城区总面积扩大到3068平方千米,市域户籍接近700万人。符合条件的杭州,顺利“补票上车”。
经历了十年谋划、五年建设,酝酿已久的杭州地铁项目终于在2012年11月24日从蓝图走入现实。随着杭州地铁1号线的正式开通,杭州成为华东地区第四个、浙江省首个开通地铁的城市,杭州地铁1号线也是浙江省第一条地铁线路。
地铁一号线开通首班(图片来自市地铁集团)
杭州地铁1号线具有开创性标志性意义,而2号线是更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条线。2号线从萧山市心路下穿钱塘江后,穿越市中心繁华地段,极大缓解了城西的交通压力。4号线则减轻了钱江一桥、四桥的交通压力,同时还连接了杭州火车东站和杭州汽车南站等对外交通点。2019年6月,5号线首通段正式开通,人口密集的杭州城北区域地铁“空白”历史画上了句号,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城北区域的发展将如虎添翼,市民出行将会更快捷、更舒适。
到亚运会前,杭州将建成11条地铁线、2条城际线,总里程达到516公里,建成后的地铁路网将实现十城区覆盖,进一步方便杭州人民的便捷出行。2018年,全年地铁客运量5.3亿人次,增长55.9%,日均客流145万人次,增长55.5%。
【参考资料】
[1]地下长龙贯名城
https://hzdaily.hangzhou.com.cn/hzrb/2018/12/14/article_detail_1_20181214A108.html,杭州日报
[2]杭州小红车电子桩来了 停车更方便
http://hz.bendibao.com/live/2018426/72031.shtm,杭州本地宝
[3]交通40年丨从298万人到3557万人,萧山机场见证了杭州的发展
http://www.sohu.com/a/255280836_99977216,搜狐网
[4]构筑全国交通大枢纽 大步迈向国际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交通发展成就综述
http://www.sohu.com/a/198725958_99977216,搜狐网
[5]交通先行,引领杭州未来发展格局http://www.hangzhou.gov.cn/art/2018/11/9/art_812269_24100359.html,杭州日报
供稿:廖文睿
审改:李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