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品质之城”的阳光洒向每一位新杭州人 —— 外来务工创业人员城市融入大事记
  发布时间:2019-10-08 11:04   来源:城市怎么办

同庆祖国华诞,不忘奋斗初心。走过峥嵘岁月七十载,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到每一处空间肌理、每一条城市街区, 70年城市的发展与变化,见证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变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城市怎么办”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70年变化看杭州】、【70年变化看城市】系列文章,希望知微见著,与您一起回望过去,致敬时代,展望未来!

农民工是城市产业工人的主体,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04年,我国沿海地区出现大面积“民工荒”,农民工的待遇和城市融入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问题。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农民工与市民的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因而在就业、居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较大,成为介于农民和市民两大社会群体之间的“第三群体”。“民工荒”使政府、企业和农民工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杭州市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为新杭州人圆梦创造条件,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生活品质之城”的阳光洒向每一位新杭州人。

2005年:围绕“安居乐业”提出“六个有”举措

2005年,围绕解决外来务工创业人员在杭州“安居乐业”为重点,杭州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生活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强流动人口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建设,提出了让流动人口有收入、有房住、有书读、有医疗、有社保、有组织的“六个有”目标。

外来务工人员享受社区免费体检(来源:徐昱摄)

2005年起,杭州逐步建立和完善工资支付保证制度,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做到“有收入”;逐步形成多形式、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体系,做到“有房住”;保证凡符合有关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均能入学,做到“有书读”;完善基本的医疗服务体系,缓解外来务工人员“看病难”问题,做到“有医疗”;形成适应外来务工人员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做到“有社保”;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加入工会组织的比例达到70%以上,外来务工党员纳入企业或社区党组织管理,做到“有组织”,基本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在杭安居乐业。

2006年:大雪无情人有情 热心融雪迎新春——新杭州人欢度“文化年”

工人文化宫春节(来源:王建中摄)

农历大年初一,作为市区最“老”的文化娱乐阵地之一的工人文化宫,让外来民工和市民在尽情玩乐的同时享受了一顿实惠的文化大餐。来自江西省玉山县的饶庆德和浙江省开化县的余大宏两连襟全家8口高高兴兴来到工人文化宫,先到花园广场拍了几张全家福,再到活动大厅打打乒乓球、台球。饶庆德欣喜地说,像这样8人的全家福是进城打工来开天辟地头一回。

2007年:从外来务工者到“全国知识型职工标兵”,他激励着每个“新杭州人”

全国知识型职工标兵王兴柱(来源:杭州广厦)

王兴柱,安徽长丰县人。1988年3月来杭打工,进入杭州市设备安装有限公司从事电气安装工作。他在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同时,通过学习改变了人生,运用知识创造了许多业绩,获得了多项社会荣誉。

2008年:回家!首列外来务工人员返乡专列在杭发车

带着“第二故乡”深情厚谊,踏上返乡之路(来源:王建中摄)

1月23日晚上,铁路杭州站涌动着股股“民工流”。车站前,一块显示出“浙江人民感谢您们,祝您们春节愉快、一路平安字样”的大型电子显示屏格外引人注目,呈现出一派热烈、祥和、温馨的景象。来自浙江野风集团有限公司的周中奎感慨地说:“来杭务工多年,第一次享受坐民工专列返乡待遇,返乡火车票直接送到我们手中,真是太好了!要不,不知要费多少周折才能返乡。”

2009年:开展专项检查 确保务工人员“有安全”工作

左:杭州市总工会副主席翁正营一行在淳安县杭州天道实业有限公司;右:杭州千岛湖啤酒有限公司进行劳动安全卫生督查(来源:王建中摄)

2008年,杭州又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民工生产生活工作的通知》,提出“有安全”、“有救助”,把“六个有”的目标扩充为“八个有”,着力为流动人口营造一个公平、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为落实外来务工人员“有安全”的工作目标,及时发现和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009年5月,杭州市安全监管局、卫生局、劳动保障局、总工会联合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安全卫生督查,为制订《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安全卫生监管意见》提供依据。

2010年:新杭州人有了自己的文化家园

九堡镇格畈社区工会新杭州人志愿者服务站成立大会暨授牌仪式(来源:王建中摄)

在杭州首个新杭州人志愿者服务站成立大会上,志愿者刘明说:“我们广大的工友今天有了新的家,‘新杭州人’让我们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外来者,‘志愿者’更是让我们感受到生活在杭州是自豪的、是幸福的,是受鼓舞的!‘新杭州人志愿者服务站’将是我们不断自我提升的平台,而参与志愿活动又是我们展示新杭州人风采、回报社会关爱的最积极的方式!”

2011年:“春风行动”暖人心 杭州用行动守护务工人员

原杭州市总工会副主席阮保潮看望慰问遭受意外灾害的外来女工王芳(来源:王建中摄)

王芳和丈夫同在杭州打工,一家三口虽家境较为清贫,但其乐融融。7月上旬,因邻居使用助燃液体不慎,王芳及儿子被重度烧伤,家庭生活和伤病医疗陷入严重困境。杭州市总工会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办法》,启动“春风行动”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程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困难。杭州市“春风行动”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救扶举措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让“新杭州人”在“第二故乡”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

2012年:《杭州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实施,兑现“八个有”承诺

新杭州人(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2012年6月1日起,《杭州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条例》开始实施,以法制化途径兑现了“八个有”承诺,从立法层面为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全面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怎么让“飘”在杭州的庞大人群,逐渐找到家的感觉?这个命题从2012年6月起不再只是一句令人激动的口号,因为一部帮他们“说话”的法规——《杭州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住房梦,看病难……条例中这些让杭漂族特别关心的内容,都有了新的解决办法。

2013年:新杭州人的集体婚礼,不一样的新婚盛典

“幸福朝阳、爱在杭州” 新杭州人大型集体婚礼现场(来源:王建中摄)

王兆斌从几百公里以外的安徽而来,朱玲玲从一千公里以外的天津而来,两人相遇、相知、相爱,把青春和梦想留在了杭州。“牵着我们的不光是缘分,还有西湖的美景,杭州的浪漫,城市的文明。我们早已经爱上杭州,选择留在这里生活,奋斗,期盼着有一天在这个城市里有一片自己的小天地。”参加集体婚礼的新郎王兆斌在婚礼现场动动情地说。

2014年:@外来优秀务工人员,杭州资助圆梦大学

电子工程师刘永涛取得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证书(来源:王建中摄)

2014年7月1日,杭州联华华商集团有限公司职工管蓉从杭州市工人业余大学校长徐根清手中接过了会计专业成人教育专科毕业证书,她自豪地说:“多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现在,我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与管蓉一样,2014年,杭州共有39名外来务工人员通过市总工会的“资助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上大学”活动拿到了渴盼已久的大学文凭,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2015年:一场奇妙的“非遗之旅”给小候鸟留下杭州的温情印象

“牵手未来 让梦启航”,关爱“小候鸟”系列活动(来源:浙江在线)

每逢暑假,虽只有短短两个月,杭城却总能如期迎来这样一群“小候鸟”。他们来自远方的那座村,追随父母的足迹赶来这座城;他们满心期盼着,长长一年里能与父母团聚的短暂时光,也满怀好奇地,打量着这座只在思念父母时出现的梦中之城。

2016年:建在杭州工地上的学校,不只是一间教室那么简单

左:民工学校开课仪式;右:民工学校课堂(来源:杭州网)

姜新华从淳安来到杭州,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回望当年,初中学历的他空有一身蛮力,不带一技之长;而现在,他已经是个机修、电工“专家”。从2006年起,杭州市提出了“在建楼中育人,在育人中建楼”的民工学校管理服务办法,一间间教室就在工地上搭建起来。也就是靠着这些小小的教室,许许多多像姜新华这样的“双料人才”成长起来。他们学会了各种技能,丰富了各种知识,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地位也渐渐在发生着变化。

2017年:2600余个杭州爱心驿站:酷暑严寒中的“人情味道”

蒋村环卫所爱心驿站里,环卫工张雪法和同事在看文化墙(来源:杭州网)

一碗普普通通的绿豆汤,让环卫工人李红霞回味了许久。“很甜,料足,我再去盛一碗。”李红霞拿起长柄勺,不忘招呼一句身旁的工友,“你也再来一碗吧,下午有力气干活儿。”绿豆汤的甜,青椒炒香干的辣,六月神仙茶”的苦……这既是小小爱心驿站内的“人情味道,亦是一座城市的人间百味。在杭州,这样的爱心驿站不计其数。它们往往并不惹人注目,隐藏在每条大街小巷之中,不大的空间成了城市一线城管人员最温馨的港湾。

2018年:统一城乡失业保险 农合工享受同城同待遇

农民合同工统一城乡失业保险政策后可享受的新待遇(来源:杭州本地宝)

从2018年1月1日起,杭州农民合同制职工与城镇职工同等参保缴费,同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此外,农民工失业后不仅可以按月领取失业保险金,还可根据自身情况享受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创业补贴,待遇水平更高,保障也更全面。

2019年:打造“无欠薪”城市品牌 保障建设者“劳有所获”

劳动监察部门检查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来源:浙江在线)

来自江西的水电安装班张劲松就早早地回到湘湖三期安置房建设工地,“年前一个月,按照工地放假规定,我当天算清工资,顺利买票回家过年,相比老家有些拿不到工资、很迟才到家的朋友,我感到很幸福,所以今年还是选择老地方,因为这里的保障力度很大,只要好好干就行。”这正是全市建筑行业乃至全杭州,积极推动打造“无欠薪城市”中的一个缩影。

农民工群体从产生、发展到融入历史,是中国改革开放和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在杭外来务工创业人员不同程度地参与杭州的改革发展,也程度不同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惠,感受着杭州这座生活品质之城的独特韵味。

【参考资料】

1.盛明富:《中国农民工40年》,中国工人出版社,2018年7月;

2.王春雷:《中国农民工》研究(1984-2014),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

3.王凤杰:《解决农民工问题“杭州模式’’的调研》,杭州研究,第26卷第2辑;

4.杭州网、浙江新闻网、新浪网等媒体相关报道。

供稿:张 菲

审核:接栋正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