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之路的“杭州经验”
  发布时间:2019-10-08 10:51   来源:城市怎么办

同庆祖国华诞,不忘奋斗初心。走过峥嵘岁月七十载,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到每一处空间肌理、每一条城市街区, 70年城市的发展与变化,见证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变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城市怎么办”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70年变化看杭州】、【70年变化看城市】系列文章,希望知微见著,与您一起回望过去,致敬时代,展望未来!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70年来,杭州的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持续改善,市民生命质量显著提升。杭州人均期望寿命由解放初期的61.36岁增长到2018年的82.55岁,婴儿死亡率由51.6‰下降到1.79‰,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在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之路上,杭州坚持“四改联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在大胆探索中走出了一条适合杭州实际、贴近群众需求的健康之路。

关键词:四改联动

2003年9月,杭州在全国城市中率先出台了《关于医药卫生和医疗保险救助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医疗卫生体制为基础,以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为关键,以医疗保险体制为前提,以医疗救助体制为保障,对医疗卫生、药品生产流通、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四大体制实施联动改革(简称“四改联动”)。改革的目标是“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确有保障;医疗质量上去,看病费用下来”;改革的重点是“四放开”,即坚持“以开放带动改革”理念,放开医疗市场、医院处方、零售药店、定点药店和定点医疗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坚持管办分离、放开市场,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宽进严管,引入竞争,推进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坚持低门槛、广覆盖,推进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进行医疗救助体制改革。同时,还明确了20 个配套实施意见,为深化“四改联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四改联动”最初从药流通领域突破,而后波及医疗卫生系统、医疗保险系统和医疗救助系统,形成整体推进的态势。杭州医疗卫生的四改联动开创了全国医疗体制改革之先河,从系统性制度创新入手,创设了医改的“杭州模式”。时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也出人意料地入选2003年中国医药卫生界十大人物,入选理由是策划并领导了杭州市医疗体制的“四改联动”,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医改”之路,被当地媒体称为“医改书记”。实践证明,通过“四改联动”,杭州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进一步增强,卫生服务的惠民性和公平性进一步显现,卫生服务的规范性和先进性进一步提升,医疗保险的普惠性和保障性进一步拓展,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形成了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得鼓舞、卫生事业得发展的多赢格局。

关键词:惠民医疗救助

为有效破解看病难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因病致贫”、“因病愈贫”、“因病返贫”,杭州市卫生局以四改联动为契机,不断深化医疗救助体制改革,积极创新,深入开展惠民医疗,形成了医疗救助杭州模式,构筑了解决看病难的最后一道防线。2003年9月,杭州市首家慈善医院“惠民医院”在杭州市三医院正式挂牌。这是浙江省出现的第一家惠民医院。该院采用“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两项服务”的运行模式,为杭州当时六个城区的3万余名困难人群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一是构建了医疗协作网络,只要需要,低保、特困患者可以很快转入指导医院或协作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并享受惠民医院的同等优惠待遇;二是推出优惠救助举措;三是创新优质医疗服务,让惠民病人和普通病人一样享受同质医疗服务等。惠民医院的救助资金拨付按照“社会捐一点、医院贴一点、财政拨一点”的原则,由医院补贴20%,市慈善总会、市红十字会以及通过“春风行动”等活动筹措一部分,其余部分由市财政筹措。

杭州惠民医院的问世吸引了各方的关注,当地媒体将其称誉为“西湖的春风”,其办院模式被称为“杭州模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和学习者。2005年,该模式在浙江省全省得到了推广。2008年杭州市惠民医院荣获首届“我心目中的杭州品牌”荣誉称号,群众普遍反映“医院服务优良、医疗收费低廉”,对杭州市的惠民救助模式表示认可。

关键词:名院集团化

面对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布局不合理、优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市属医院医疗水平不高等问题,2007年开始,杭州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实施名院集团化战略,“一揽子”规划建设了市滨江医院、市下沙医院、市西溪医院、市儿童医院、市妇女医院、市之江医院、市中医院丁桥分院、市二医院等八家市属三甲医院。八家新医院建设,坚持国际三甲医院的办院标准,坚持非营利性国有控股股份制市属医院的定位,按照“名院+新院”的模式,创新医院管理新架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推动名院和新院一体化发展“三大原则”,坚持不懈地走名院集团化之路,引进名院的管理、文化、设备、人才、品牌等各类有效资源,缩短新医院成熟期,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低成本扩张,推动名院和新院的一体化发展,提高名院和新院的知名度、美誉度、竞争力。

通过推进名院集团化,建设八家新医院,进一步调整优化了杭州市属医院的空间布局和专业设置,在破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看得了病”,基本实现了“挂号5分钟、住院不困难”目标;二是“看得起病”,缓解了优质医疗资源紧张局面,防止了因优质医疗资源紧张而增加老百姓看病的费用和负担;三是“看得好病”,基本做到了“大病不出市属医院”,让杭州人和“新杭州人”都能享受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医院提供的优质医疗服务。

关键词:智慧医疗

面对老百姓“看病难、看病繁”问题,尤其是挂号时间长、等待时间长、候诊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三长一短”问题,从2012年开始,杭州以“全院通”结算、“全流程”覆盖、“全城通”应用、“全自助”服务、“全人群”受益为方向,重构诊疗流程,全国首创了诊间结算服务,相继实施了全门诊分时段预约就诊、出入病人床边/病区结算、24小时自助挂号、医生诊间预约检查、网上查询体检检验报告、远程会诊系统、双向转诊系统、“健康杭州”微信就医平台、“医信付”信用结算、支付宝绑定快捷支付等一系列智慧应用,推进了智慧医疗应用的广泛覆盖,颠覆了沿袭几十年的就医模式,彻底改变了老百姓的就医体验。

杭州“智慧医疗诊间结算”获评2013年度中国“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2015年,《杭州市健康医疗信息惠民工程的创新与实践》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全国唯一示范样例印发至全国80个息惠民试点城市参照学习。2015年7月,杭州市通过国家区域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四级甲等测评,是全国首个达标四级甲等的省会城市。2016年,杭州借助信息化改善医疗服务的一套组合拳,作为国务院医改办十五个医改典型案例之一,向全国推广。根据《2019长三角数字经济指数报告》,在长三角地区27个中心城市中,拥有国内最早、最大规模的信息化智慧医疗便民应用的杭州,在医疗服务指数获得第一。

关键词:健康城市

杭州是全国健康城市建设的先行先试区。2004年,杭州开始探索建设健康城市的可行性。2007年,杭州成为全国首批10个试点城市(区、镇)之一,是全国唯一一个建设健康城市的省会试点城市。2008年,杭州作出《关于开展健康城市的决定》,在国内率先启动了健康城市建设。2008年受全国爱卫办的委托,起草编制《全国建设健康城市指标和评估标准(试行)》体系。2008年11月,举办首届中国国际健康城市市长论坛,签署了健康城市建设的《杭州宣言》。2009年,形成国内首个健康城市空间规划,对城市绿地、公共开放空间、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居住空间、环卫设施、城市美学七大系统提出了行动建议。自2008年起,建立了由杭州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四套班子五位分管领导担任正副组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兼任办公室主任,16个区、县(市)主要领导和66个市级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组织领导体系;2013年,配备了专职的工作机构——健康城市指导中心,负责组织全市健康城市建设技术指导工作;2017年,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为双组长,由各地、各部门一把手组成的健康杭州建设领导小组,使得健康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日趋完善,先后印发了《杭州市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健康杭州十二五规划(2011-2015)》、《“健康杭州2030”规划纲要》、《杭州市建设健康城市“十三五”规划》等。

在吸收国内外健康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基础上,杭州市结合国情、省情和市情,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为统领,以“项目推进”为载体,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养老保险、15分钟卫生服务圈、15分钟体育健身圈、清新空气、清洁饮水和安全食品的“七个人人享有”总体目标和改善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优化健康服务、培育健康人群、营造健康文化、发展健康产业六大建设任务,探索并形成了健康城市建设的杭州模式,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国平,《城市怎么办》,北京:人民出版社

2.“健康杭州”铺就“人民幸福路”,杭州日报,2019年9月9日

3. 杭州智慧医疗 让群众看病不再难,杭州日报,2019年6月2日

4. 杭州医改经验全国叫得响,杭州日报,2017年3月31日

5. 健康杭州2030规划纲要

6. 市委办公厅、政研室课题组,惠民医疗的实践与思考,杭州通讯,2008.7

7.《杭州市志(第一卷)》(上限-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

供稿:崔琳琳

审核:马智慧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