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烂城市”蜕变“花园城市”:种树这件事,杭州真的拼
  发布时间:2019-10-08 10:44   来源:城市怎么办

同庆祖国华诞,不忘奋斗初心。走过峥嵘岁月七十载,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到每一处空间肌理、每一条城市街区, 70年城市的发展与变化,见证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变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城市怎么办”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70年变化看杭州】、【70年变化看城市】系列文章,希望知微见著,与您一起回望过去,致敬时代,展望未来!

“杭州啊到处都是树!”年初,接待一位北方来的友人,回家后跟人提到最多的,竟然是杭州的绿,“整个城市就像个大花园,到处都是花花草草,这么冷的天,一眼望去还是绿油油的。”一年四季,杭州就是这样一座被深深浅浅的绿色包围的花园城市。

时间回到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到访杭州并游览西湖后揶揄称:“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不少亲历者在回忆文章中驳斥认为,“尼克松绝对不可能说这样不礼貌的话”。无论真假,能被广为传播,恰好说明这话说到了当时杭州城市发展的要害上。“人间天堂”的美誉似乎只剩下西湖在独自美丽……

图/法国摄影师帕特里克·扎克曼

今天,杭州的绿已经是铺天盖地了,这个变绿变美的过程实在有太多话题可说,在种树这件小事上,杭州的较真与执着不知不觉已成为城市绿色变迁的一个支点。

一棵树对城市究竟有多重要?一般树冠能截留雨水的15%—40%可保护地表免雨水的冲刷。一棵中等大小的树一年可从土壤中吸收水4000公斤左右,并通过蒸发湿润空气。它能滞留大量粉尘,使降尘量减少23%—55%,飘尘量也可减少37%—60%;每小时可放出氧气1.8公斤,白天生产的氧气满足64个人的需要。一棵树吸收的有毒气体有时达10多种。

行道树无疑是城市绿化中最接地气也最讲究的,它和城市居民的日常起居息息相关,宜人的林荫路往往是人们对一座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重要的外宾接待城市,杭州十分重视道路绿化。1951年开始,杭州实施市区道路全面种植行道树工程,种植行道树12.4万株,当时种植行道树的道路总长达258.93公里,比解放前的行道树总长增长17倍多。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杭州

50年代初,行道树选用的树种不少,有梧桐、枫杨、无患子、香樟、白杨、女贞、冬青、珊瑚朴、垂柳等30多种。但由于地下管线多、土层浅等多种原因,不少树种生长缓慢、遮荫效果差,逐渐被淘汰。

1959年以后,随着新建和拓宽道路,在继续栽种行道树的同时更换一些生长不良的树种,梧桐依靠它适应性强,生长快、遮荫效果好的特点,逐渐成为杭州市区主干道的行道树。

1978年以来,杭州的园林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进入全国绿化先进城市行列。这一时期在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完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道路进一步拓宽,绿化面积大大增加,道路绿化模式也发生较大变化。行道树的种植模式由原先的一条路只种单一树种,出现了一条路二种或多种树种间种的模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南山路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新建和改建的道路开始配有绿化带,南山路、虎跑路开始出现香樟、枫香等新品,进一步丰富了行道树树种。1989年,杭州提出了“十年绿化杭州”的战略决策,市区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快速提高,漫步或骑行林荫路,渐渐成为杭州市民们最喜欢的休闲时光。

然而,种一棵树不难,造一片林不易,要建一座绿树成荫的城市真不简单。所谓“花园城市”,必须有大面积的绿化覆盖率和高度发达的城市化特征两大核心要素。

迈入新世纪,杭州城市发展步入快车道,“三面环山半边城”,杭州的自然植被本来就“老天爷赏饭吃”。即使如此,杭州并没有骄傲,而是清醒认识到如何“扬长避短”,不知足地加大力气 “搞绿化”,把绿化当做第一要务在抓。在“环境立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引领下,杭州始终相信,绿化率就是生活品质,绿化投入是生产性投入,而且是回报率最高的生产性投入。

杭州城区交通主动脉“中河高架”

到底有多努力呢?一个“路让树”的故事或许能唤起许多杭州人的记忆——

下城区文晖路与上塘路的岔路口,曾经长着两棵连株香樟树。一棵已经活了300多年,另一棵则已经活了500多年。2000年5月,中河高架桥延伸到上塘路时,这两棵树开始成为障碍。在杭州市的城市规划中,中河高架桥向上塘路延伸,并与上德立交桥相连。这是杭州市当时唯一的一座高架桥,对于城市交通发展的意义重大。

移树,还是让高架桥改道?引起了当时杭州满城争议。一方说,我们的城市不能只有钢筋水泥,毁绿破绿就是对城市的破坏。另一方说,古香樟不是珍贵得濒临灭绝的物种,因保它而耗资巨大不值得。

园文、交通、环保、规划等部门的专家坐在了一起。不久,他们找到了保树的两个范例。一是北京二环建设时遇到一棵古树,结果建设部门将树夹在高架路中间;二是连接八宝山公墓道路建设时,有三棵古银杏成为障碍,后来建设部请示周恩来总理,总理批示:路让树。

迁移古树,杭州史无前例。6月4日晚,两棵古樟树从北到南90米,从东到西60米,连体迁移到了文晖路口。杭州市政府为之花了300多万元。直至今天,它们在新家已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花300万元移两棵古树,到底值不值?这个问题也许依然存在各种争议,但是,如果我们不再仅仅纠缠于“值不值”的非此即彼,而是将这两棵古树的命运,放在人居城市的层面来考量,那么,我们或许便会获得另一种全新的视角。

一座城市不能只有钢筋水泥,不能只有高楼大厦,不能只有通衢大道,还需要处处绿荫。重温这段“树路之争”的故事,一切便充满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搞绿化”的过程中,杭州每一步都走得实打实,兼功能性与美观性的最佳配置,比如一些树种不耐旱,特别是不耐汽车尾气污染,该换的就换;比如道路绿化绝不铺草坪、种奇花异草,而是因地制宜,尽量采用本地物种,能种乔木的地方种乔木,不能种乔木的地方种红叶石楠、月季、杜鹃、茶花、木槿等耐寒抗旱的花灌木,实用又美观。

2015 年,杭州以1762.27 万亩的林地面积,1644.35 万亩的森林面积,65.22% 的森林覆盖率,蝉联中国副省级城市森林覆盖率首位。2016年,杭州从300多个“国家园林城市”中脱颖而出,摘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桂冠。

作为数字的绿化成效总是冰冷又充满距离感的,但是杭州的绿却是实实在在看在杭州人的眼睛里。无论是西湖、西溪湿地等风景区,还是城市道路、高速公路、铁路、河道两侧,都已经形成了融山、水、林、园、城为一体,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生态景观林。

曾经,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而今,下了火车,走出车站,扑面而来的绿意,四处可见的叫不上名字的小花,还有那在各种高高低低的楼宇间跳跃的树影婆娑,希望能让你一扫疲惫,欣喜若狂,流连忘返……

【参考资料】

1.杭州市园文局,杭州城市绿化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王国平,在扩面提质强管精养上求突破 推动城区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杭州通讯》2009.05

3.徐文辉、范义荣等,杭州市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分析及对策,浙江林学院学报[J],2003.02

3.杭州日报资料支持

4.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供稿:张 朵

审核:蔡 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