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脉保护“杭州模式”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04-09 14:45   来源:城市怎么办

摘要:杭州坚持有机更新理念,整体性、系统性地开展城市更新,促进新老文脉的融合,突出了城市文化特色。G20在杭州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魅力。

理念创新:“以城市有机更新”理念统摄城市规划,以规划为引导城市文脉延续

经过多年摸索,杭州城市更新走过从文化迷失到重拾文化碎片、再到重塑文化精神过程,以“城市有机更新”理念代替“旧城改造”理念,从单纯的功能规划、物质空间规划到发展型规划、文化引领型规划的转变。杭州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城市文脉空间重塑过程中,以“城市有机更新”理念为引导,更加理性的、具有历史观、整体观和发展观的思路为引领,着重于地方人文环境特色和历史空间的研究,力求做到城市文脉引导下的有序发展。

模式创新:坚持“保老城、建新城”,从“西湖时代”转向“钱塘江时代”

世界经验表明,保护旧城、另辟新区是有利于文脉传承的城市总体发展模式,也是历史性城市发展中协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杭州较早提出“保老城、建新城”,从沿湖发展转向跨江发展,迅速拉大了城市空间格局,有效破解随着城市发展与人口不断增长,经济活动不断增强,城市功能日益叠加而造成的城市发展空间局限和城市病聚集难题。“两疏散、三集中”的理念,对于城市文脉传承,尤其是城市历史空间环境的保护创造了有利的先决条件。

方法创新:坚持小尺度“整容”、大尺度“创造”

对于历史建筑文脉保护,始终坚持“最小干预”、“修旧如旧、似曾相识”的理念,对历史建筑进行“美容”而非“整容”,历史建筑保留传统特色风貌。引入“建筑历史博物馆”的理念,对各个历史时期尚未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保护点,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或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均坚持应保尽保,让有着不同时代烙印、承载着杭州文化基因的历史“碎片”焕发新光。杭州明确规定对于已建成50年以上,以及不到50年的各个时期具有一定价值的建筑均不得拆除,让古代、近代、民国、解放初期、文革、改革开放初期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活态反映从古到今杭州建筑的演变史,浓缩和彰显杭州建筑特色和历史风貌,留下杭州的“胎记”,让城市记得住乡愁。

对于大尺度更新的文脉,按照城市设计理念,进行“大创意”。对生态环境特别是人文景观的任何修复,坚持老的就是老的、新的就是新的,使两者既相互协调又明显区分。新建建筑充分吸收杭州传统建筑、地域文化的元素和符号,做到“神似”而非“形似”,坚决杜绝“假古董”。

内外兼修:坚持形式、功能、审美相统一

杭州坚持了整体性、系统性、创新性原则,注重文脉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同步更新,促进城市复兴。杭州以“生活品质之城”为城市定位,在这一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构筑了自然与景观系统和城市文脉发展系统,找到城市的遗传密码。比如沿运河、中河、东河等滨水区域历史街区的改造,调整出了大量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一方面保留大量传统建筑元素,另一方面通过改善原住民生活设施,增加市民休闲娱乐空间,强化了城市生活美学精神,使其相得益彰。

经营环境:引导建筑文脉可持续发展

杭州在城市文脉延续方面较好处理城市更新与文脉延续的土地利用、经济复苏及可持续等问题。将城市有机更新与历史文脉保护相融合,通过道路有机更新、河道有机更新带动周边建筑有机更新,由点及面、以面连片,通过对某些土地性质采用弹性原则,以适应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土地性质变更的可能性,盘活了周边宝贵的土地资源,提升公共设施及功能,使文脉“活”化保护,营造城市文脉的新老融合。同时经营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主体的经济发展形态,通过旅游开发、振兴地方传统文化产业、注入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保障了历史文脉保护持续发展的资金,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王国平:《城市论》(全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图文:李  燕

制版:吴雨馨

审核:毛燕武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