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冠军摇篮到天元公学
  发布时间:2019-08-26 10:48   来源:城市怎么办

一年一度的“围棋高考”全国围棋定段赛,于8月23日在山东日照落幕。杭州棋类学校(围棋学校)(后文简称:杭州棋校)突破重重难关,再次实现了定段赛“半壁江山”的既定目标,获得了30个定段名额中的22席,占比超过2/3,其中男子获得16席,女子获得6席。该校连续3年成为培养职业棋手最多的机构,使得中国棋院杭州分院在打造围棋“冠军摇篮”的征途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杭州棋类学校22名定段棋手合影

冠军摇篮的秘诀

2012年之前,如果有人说,杭州要打造围棋“冠军摇篮”,几乎无人相信。

仅用7年,今天的杭州棋校距离实现“冠军摇篮”已经近在咫尺:学校已经连续3年居全国培养职业棋手之冠,近两年更是包揽了70%—80%的名额;共培养输送了94位职业棋手;有10余位学生已经达到国手水准,在中国围棋职业最顶级赛场围甲联赛崭露头角;现役国内最年轻的男子职业棋手胡子豪、最年轻的女子职业棋手吴依铭均出自这里……这些数据是支撑杭州棋校早日成为真正“冠军摇篮”的最有力证明。

学校已连续四年获得男子定段赛状元。学校杨霆轩获得2019年男子定段赛状元

学校张梦瑶获得2019年女子定段赛状元

而杭州棋校这种不可思议的跨越步伐,最大秘诀就是找到了一条棋类天赋儿童的选拔和培养之路。这是围棋界回答“钱学森之问”的最有力实践。

杭州棋校的选才育人模式离不开两大经验:

一是从小培养。在棋类冠军成长低龄化趋势之下,围棋世界冠军的平均定段年龄为12.32岁,90后棋手定段后平均仅用了6.88年就成为了世界冠军,因此,杭州棋校从小学一年级乃至幼儿园大班就开始招收业余5段的学生,从小进行培养,否则打造冠军摇篮就是空谈。

在今年定段的学生中,有6名是杭州棋校从小、从读训班开始培养的。

去年定段的学生胡子豪,是现役国内最年轻的男子职业棋手,不足13周岁;去年定段的学生吴依铭,是现役国内最年轻的女子职业棋手,同样不足13周岁。图为胡子豪吴依铭组合(右)正在参加2019世界双人围棋最强战,并战胜日本最年轻男女职业棋手组合。

二是面向全国招生,把全国棋类尖子生均吸引到杭州来进行培养。在英才儿童“万分之一”的出现概率中,围棋英才只占所有英才的一小部分,全国总人口有13亿,每年出现的围棋天才只有1000名左右。杭州棋校势必要面向全国进行招生选拔。虽然每年的学生规模只有100人左右,但是近年新增的中国职业棋手中,有超过一半来自杭州棋校,这意味着再过五年最多十年,中国围棋的全国冠军乃至世界冠军,有将近一半是杭州培养的。

当前,杭州棋校拥有以读训班为基础、冲段班为平台的职业棋手培养模式。而中国棋院分院则拥有围甲、围乙、围丙的完整梯队,设有国家围棋青少年集训二队基地,常年有60多名主力棋手在杭集训。杭州业已形成全国独一无二的职业棋手培养成长链和生态圈。

传承者天元公学

为回答好钱学森之问,中国教育界一直在寻求如何破题,并做出积极探索。杭州棋校的成功和突破,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一所名为“天元公学”的15年连贯制学校,正在未来科技城火热建设当中,将于2020年招生。

建设中的天元公学

“天元公学”特意取名源于围棋棋盘正中央交叉点“天元”,彰显得正是对杭州棋校的理念认同和模式传承。这所学校由中国棋院杭州分院(杭州棋校)牵头,聚合了杭城最大的优势教育资源,包括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杭二中等。在余杭区特别是未来科技城的倾力支持下,一所旨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古籍中,“天元”是本源和开始的意思。“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创办天元公学的目的,就是要“探求教育的本源、树立学校的标杆”。这所学校将首先尝试在棋、琴、书、画、语言、数学六个方面探索回答钱学森之问,为国家培养围棋世界冠军、音乐大师、书画大师、数学大师、高级翻译人才等各领域拔尖创新人才输送“苗子”。

华为创始人兼CEO任正非在采访时表示,中美贸易战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的问题,将取决于科技创新,取决于人才特别是尖端人才,又取决于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最后打赢贸易战的可能是数学家、物理学家。

任总举例说,华为在全世界有26个研发能力中心,拥有在职数学家700多人,物理学家800多人,化学家120多人,他对于华为的最后胜利保持信心。

华为案例也启迪人们,中国基础教育决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加大对教育的重视,特别是要加大对数学、物理等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但是与一流棋手的培养要略相通,必须要走全国选拔、集中培育的创新之路!

天元公学建成效果图

在全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教育的各项决策部署,高水平推进“美好教育”的战略布局中,天元公学将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育入手,着重在回答钱学森之问上作出积极探索,为“美好教育”提供天元经验、杭州样板。

供稿:孟昌、魏子翔

审核:杭天鹏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