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推介︱《从村居到王城》:良渚文化聚落的宏观考察(中国城市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8-05-04 14:10   来源:城市怎么办

史前考古的中心任务在于通过揭示研究物质遗存来重建史前史。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具有的特殊地位,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自1936年施昕更对良渚遗址的发掘以来,迄今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已达数百处,其中经过发掘、试掘的地点,在江浙地区史前考古工作中亦遥遥领先。但是,这些考古工作提供的信息,离恢复良渚社会真实面貌还相距甚远。

首先,良渚文化的考古资料在遗存类别上存在显著的不平衡性:墓葬资料极其丰富,涵盖各个分布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等级的墓地持续发现,墓葬数量动辄几十、上百座,在此基础上,与良渚墓葬相关的各类研究也颇为深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相应的居址材料却是寥寥可数,与墓地数量完全不成比例。这一方面与以往发掘中重墓葬、轻居址的思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南方潮湿环境下田野工作中对居住面等迹象的辨识难度有关。同时因发掘面积等限制,整体性揭露的遗址甚少,难以进行聚落的整体分析,成为良渚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瓶颈。良渚聚落研究也只能从统计分析的角度进行宏观考察,缺乏可供具体分析的聚落样本。

面对这种局面,许多有识之士发出呼吁,要求重视良渚文化聚落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最近几年以来这种趋势得以改观。随着聚落考古的认识水平和课题意识的提高,对浙江余杭茅山、玉架山等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揭露,这些遗址聚落结构完整,内涵丰富,为良渚文化的聚落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样本。另一方面,通过普安桥、仙坛庙等遗址的发掘整理,对良渚文化基层聚落形态模式的认识大大加深。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和后续工作,使我们对良渚文化都邑级聚落的认识有了质的提高。以上的工作,是对良渚文化的聚落以及居住形态进行较为系统分析的重要基础。

迄今关于良渚文化居住址材料主要地点有以下几处:

余杭良渚遗址群及周边:庙前、莫角山、良渚古城、卞家山、 姚家墩、余杭三亩里、茅山、玉架山、杭州水田畈;

湖州地区:毗山、塔地、钱山漾;

嘉兴地区:普安桥、仙坛庙;

苏州地区:龙南、绰墩、少卿山、黄土山、独墅湖;

上海地区:马桥;

江阴附近:徐家湾。

其中庙前、良渚遗址群、毗山、马桥已发表专题报告,绰墩、 龙南、少卿山、独墅湖、莫角山、普安桥、钱山漾、徐家湾、水田畈、良渚古城已发表简报,其他地点则只在考古学年鉴或《中国文 物报》等报刊杂志上作过简要介绍。

与良渚文化聚落及居住形态相关的研究成果不多。丁金龙、钱公麟、高蒙河等发表的相关论文,主要针对良渚文化的建筑形式和聚落布局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另外,一些区域性或专题性考古学研究专著对此也有所涉及:如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地理》、张弛《长江中下游地区史前聚落研究》、秦岭《环太湖地区史前社会结 构的探索》等。这些著作因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对居住遗址的个案分析比较简略。对良渚文化遗址的整体分析,以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地理》一书最为系统。该书以400年为单位,对包括太湖流域在内的长江下游地区距今7000—3000年间的70余处遗址,从遗址类型、时空分布、聚落规模、聚落等级、聚落形态等诸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统计,取得令人信服的重要结论。有关良渚文化聚落与居住 形态的专题研究,作为《良渚文化研究丛书》中的一册,笔者曾执笔《遥远的村居——良渚文化的聚落和居住形态》一书。当时因为资料的原因,主要针对基层聚落及其居住形态进行了分析,并未涉及良渚古城等高等级聚落。在本次丛书编纂时,因为茅山、玉架山 和良渚古城等不同等级聚落资料的涌现,仅对原书进行修订,已无法反映良渚聚落研究的现状,故重点对良渚聚落的中高等级内容进行大量补充,同时因篇幅的原因对原书基层聚落个案的内容进行删 减,以期对良渚聚落的全貌进行概略介绍。

研究方法上,拟采取微观的个案分析与宏观的统计分类两个角度进行。

个案的分析是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在目前的条件下,针对良渚文化不同地区、阶段、级别、性质的居住形态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条件还远未具备,但从各个角度选择几个典型样本进行个案分析,应该对良渚文化居住形态的认识会有一些帮助。

与具体的居址材料贫乏的现象形成对比,良渚文化丰富的遗址总量为宏观统计提供了充足的样本。我们主要针对良渚遗址点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地貌类型等要素进行量化的统计分析,借以考察各期良渚聚落的总体面貌和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环境、气候、经济模式等诸要素的探讨,对良渚聚落形态的成因进行分析。

聚落一般包括居住地、墓地、作业区、垃圾区及其他公共活动区,从空间的角度看,以上所有的区域都是人类活动的区间,所以,广义地理解,所谓居住形态应包括以上各个部分的内容,其概念近似于聚落。本文的着眼点更侧重于与具体居住行为相关的内容,主要涉及各期遗址分布概况,遗址的等级,遗址的外部形态,聚落内部的布局结构,房屋的形态、结构与建造方法等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反映出的社会与家庭结构等社会学内容。因为墓地和墓葬 对于反映社群成员之间的各类关系有着较高的敏感度,而这些关系往往成为解读住居遗存的重要线索,所以在具体讨论居址材料时,会作较多的关联分析。

本书较多通过量化计算的方式对聚落的家庭模式、人口规模、年龄、作物产量、营建工程等方面进行了推测。因为考古发掘本质上都是管窥式的,要恢复史前社会的真实面貌,绝非简单地罗列考古发现的砖瓦瓢盆、墓葬灰坑等资料,必然要能透物见人,进行规律的总结和合理推论。以往良渚文化的研究中,考古学者很少进行这种后续工作。笔者认为,目前在良渚聚落和居住形态领域,随着考古资料的积累,进行这些量化研究的条件逐步成熟。通过以小见大的研究推论,形成通俗和概括性的表述,不仅为普通读者了解良渚社会真实面貌打开一扇窗口,也能使研究者自身对良渚聚落等相关领域有更真切和直观的感受。所以尽管这些推论方法还有种种缺陷,似乎也不是传统考古学者的正经工作,我们还是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希望读者看完本书后,对良渚聚落的方方面面有个基本的量化认识,不至于云里雾里,一片茫然。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第1版(2013年12月1日)

丛书名: 杭州全书良渚丛书

作  者:王宁远

总主编:王国平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