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推介|《钱塘江风俗》:钱塘江“文化符号”的风俗民情
  发布时间:2018-05-08 15:35   来源:城市怎么办

钱塘江是浙江境内最大的河流,早在《山海经》《史记》中便称浙江;《庄子》称涮江;《汉书》《水经》则称浙江,其实他们说的是同一条河流。历来的习惯称呼,上游称新安江,桐庐至萧山闻堰称富春江,闻堰至杭州闸口称之江,闸口以下称钱塘江。此外,兰江、金华江、浦阳江、曹娥江、分水江、乌溪江、江山港、练江、横江等水系,都是钱塘江支流。由此可见,钱塘江流域其实是很大的一个地域范围。尤其是我们在讨论民俗风情这样一个话题时,必须要照顾到历史上人口的迁徙、流动、交往所造成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等因素,于是在地域范围的界定方面就不得不更加宽泛一些。不过为了遵守整套丛书的统一体例,本书所述,主要还是指杭州市范围内的钱塘江流域。

再说风俗的定义。风俗和民俗这两个名词,在我国的古籍中出现得都很早。《诗经?周南?关序》云:“美教化,移风俗。”《苟子?彊国》云:“入境,观其风俗。”《礼记?缁衣》云:“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史记?孙叔敖传》云:“楚民俗,好痹车。”《汉书?董仲舒传》云:“变民风,化民俗。”大致可见它们的意义是相近的。此外,有人还会用“习俗”“民风”“谣俗”“土俗”等词来指代,人们也都将其理解为同一类事象。

一般以为,风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指人民大众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等手段,在某个地域范围内的人群中扩布和传承。它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物质的,诸如生产商贸、衣食住行、医药保健等;又有精神的,诸如民间信仰、民间哲学伦理与知识、民间艺术等;又有社会的,诸如社会组织、制度、人际关系与传统节日等;还有语言的,诸如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等。如此丰富的文化现象之间又有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在不断地变化着。在这个意义上说,风俗往往是传统的,它的起源或许很古老,它的积淀往往很深厚;同时它又是活着的,也就是说今天的人们还是大致上在按这种方式生活着。

入境问俗,是我们的祖先传下来的一个好传统。这首先是因为风俗是有地域差异的,古人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域的风俗,由于自然地理以及其他种种社会原因,会形成不同的个性。要了解一个地方,要认识一个民族,要跟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交往,不观风问俗是不行的。不仅是观,是问,还“入乡随俗”,才能成为当地人民群众的知心朋友。当今时代,人口的流动和文化的交融空前频繁,这个问题也就愈发凸现出来,于是乎许多人都开始关注起这个话题来了。

”可见水土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何等重要。世界上大凡一些重要的古文明都诞生于大江大河的流域,便是明证。钱塘江既然是浙江省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于是她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世代浙江人的母亲河。久而久之,这里的人们便形成了一种钱塘江风格,或者说,形成了这一带风俗民情中带有钱塘江“文化符号”的地域个性。

收集、反映钱塘江风俗,无疑可以做一篇大文章,不是这一本仅十多万字的小书所可以承担得了的。不过由于接受这个写作任务的时间比较紧迫,而我们还不具备做大量过细社会调查的条件。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们设法形成了一个课题组,邀请长期生活在钱塘江流域一带而又有志于民俗风情调查的一部分朋友,一起来做这件事。他们是李维松、吴桑梓、方仁英、蒋羽乾、何王芳、邬玮砾。课题组同仁初次合作,却合作得颇为顺利和愉快,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本人负责总体策划和通稿,并撰写了其中关于钱江潮风俗的五篇文章。课题组成员各自撰写和通稿,分别在文后署名。课题组成员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的知识结构、学术观点、写作习惯难免会有所不同,把这些文字放在一起,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其中的差异。或者说我们之间的磨合还不够理想,本人与课题组成员间的讨论还不够深入,通稿时也没有强求文风的统一,而是允许种种差异的客观存在。也可以说,读者的需求原本也不尽一致,尽可让大家在阅读时更加自由地加以思考和体味,于是这种差异的存在野无伤大雅了。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11月1日)

丛书名: 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

作  者:顾希佳

总主编:王国平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