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推介|《良渚人的衣食》
  发布时间:2018-05-09 13:23   来源:城市怎么办

一个族群或民族,尤其是在早期历史时期,其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所处的地理、气候环境以及所能利用的动植物资源,而且这些因素首先会最直接地反映在族群的衣食住行上。

良渚文化最吸引人的地方,当然是玉器、漆器、丝绸、玉礼制以及大型土筑工程,但在惊叹之余,你可曾想过:良渚文化时期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力可用于制玉、营建、烧陶、纺织、髹漆……他们又为什么要劳民伤财地制造这些精美之器,营建这些大型工程?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的农业已负担得起这些非农业劳动人口的衣食之需,因为他们的生产力已能产生剩余产品,从而使社会发生等级分化。为了维持这种等级社会的运行,他们需要使用“神权”和“政权”的双重统治和管理,因此他们需要玉、绸、漆、陶等一切精美的器物用作祭器和礼器,需要高土台上宏伟的庙宇、祭坛和权贵墓地,以确立人有等级、权力神授的思想观念。

良渚农业已进入犁耕阶段,这对农田的开垦和翻耕极为有利,水井和灌溉系统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水稻的种植面积,而水稻在现代育种技术出现之前,一直是单位产量最高的一种粮食作物。丰富的水产资源和高超的舟楫、网捕技术,使这一代的先民放弃了低效率、低能量的食贝模式,以食鱼为主,并与稻米配合,组成了后来被司马迁称作“饭稻羹鱼”的膳食结构模式。这个组合不仅保证了先民们基本的能量和营养所需,而且鱼类富含的赖氨酸和卵磷脂,使这一带先民的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得到了充分的保证,这或许就是良渚文化在礼制、文化、艺术等方面引领潮流的一个“智商”基础。豆、盘、钵、碗等食具的出现,说明良渚人已有饭、菜之别,不再是饭菜一锅煮,这一点决定了中国餐饮的基本模式。席地围坐的餐饮遗迹,则预示着食仪的萌芽,而食仪从某种角度讲,正是整个礼制的基础,孔子就曾说过:“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稻米的相对富足和蒸器的普及以及红蓼、葡萄、蜂蜜之类助酿剂的出现,使得酒在良渚文化时期出现了某种鼎盛状态。从出土的良渚文化酒器看,当时应该已有滤酒器具,过滤过的酒成为醴。当时酒器的种类已非常丰富,而且互相配套,温酒的、盛酒的、斟酒的、饮酒的杯、壶、鬶、盉、觚均有,说明酒文化已有初步的发展。衣着方面,百姓的衣料以麻、葛为主,苎麻和葛布在太湖流域有悠久的生产和织造历史。冬季则有皮毛御寒,橡子和V字形石刀可能就是良渚人的揉革原料和工具。从考古遗存看,良渚人至少已有帽子、衣服、腰带、木屐等服饰。良渚人在装饰上最大的特点可能是羽冠或羽毛的插饰,很可能就是远古“羽民”中的一个族群。从一些带穿孔的耳坠看,良渚人应该已有穿耳洞的习俗。良渚文化晚期,则流行过男人头戴一组猪獠牙以示威猛的习俗,可能和巫术原理有关,也可能是良渚文化晚期战争增多,族人尚武的原因。

虽然良渚文化最后在自然和社会多种繁杂因素的内外交困中衰落了、消失了,但其建立在稻米和丝麻基础之上的文明因素,却以各种方式融入了中华文明的体系中,成了中华民族最显著的文化基质和底蕴之一。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第1版(2013年12月1日)

丛书名: 杭州全书良渚丛书

作  者:俞为洁

总主编:王国平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