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推介|《余杭老古话》出版发行,受到读者热烈欢迎
  发布时间:2018-05-10 17:00   来源:城市怎么办

近日,由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余杭分会组织出版的《余杭老古话》出版发行。《余杭老古话》属于《杭州全书》中的“余杭丛书”,该书23.8万字,收录了流传在余杭区境内老百姓当中的富有哲理的民间俗语,配以胡军海先生的篆刻印章,图文并茂,趣味盎然。作者丰国需,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所谓“老古话”,指的是地方的民间谚语,是人们一代代口口相传的俗语。老古话一般是大家普遍认可的经验之谈,是老百姓通过精练的语言,对自然规律、生产生活经验、人生哲理所作的总结概括,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认识作用、富含哲理的民间传言。在形式上,老古话往往只有一两句话,常常对偶押韵,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老少咸宜。

余杭都有些什么样的老古话呢?我们先看两则。

钱塘勿管,仁和勿收

在今天杭州主城区的地面上,以前有钱塘县和仁和县。两县的辖区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准确界定。在旧时,一旦在“犬牙交错”的地面上发生案子,两县县官都互相推给对方,不想多一事。老百姓要告状,两头不管,久而久之,就出现了“钱塘勿管,仁和勿收”的古话。

如今的杭州已是拥有十个城区、8000平方公里的大市,很少有人知道曾经的钱塘县、仁和县了,更不要说这句古话。不过,在老杭州人的口中,一旦碰到双方扯皮推诿的现象,往往会冒出这句“钱塘不管,仁和不收”的老古话,重提当年的“钱塘”和“仁和”。在批评推诿现象的同时,传承历史上的人文地理。

圆子吃到豆沙边

过去,家家户户都穷,做的圆子大都皮厚馅少,只有咬到中间的馅芯,才能尝出这个圆子的滋味。根据这一现象,民间产生了一句老古话,叫“圆子吃到豆沙边”,也就是说快尝到滋味了。引申一下,意思是快成功了。

其实,这句老古话还有个用处,那就是给那些想半途而废的人打气,鼓励他们继续干下去。生活中往往会有些人,干事前由于对困难估计不足,干了好长时间迟迟未能把活干完,于是心灰意冷,心生退意。此时如果身边有老人,就会用“圆子吃到豆沙边”这句老古话来告诉他,事情已做得差不多了,千万不要放弃,应该继续干下去。

在这本《余杭老古话》里,类似这样的俗语共收录了100条,如“凉不过弄堂风,香不过韭菜葱”、“日里游四方,夜里点灯补裤裆”、“落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有些既是余杭的老古话,也是杭州的老古话,甚至在全省、全国都是通用的。该书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早在作者写作本书的时候,同步在《余杭晨报》上开出了专栏,吸引了一大批爱好者,一时间成为余杭的一个文化热点。应有关单位邀请,作者走进社区、农村文化礼堂,为大家讲余杭老古话。其中在古镇塘栖水北街上的塘栖书场,塘栖镇专门挂牌“老古话讲堂”,定期在书场开讲,至今5场,受到游客的欢迎。老百姓的喜爱和支持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欲望,目前《余杭老古话(续篇)》已基本完稿,更多的老古话将与读者见面。

供稿: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余杭分会 陆春松

编校:城研中心研究二处(杭州学研究处)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