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研究情况
2014年7月,杭州城市学研究会与泸州市人民政府签署了《泸州长江湿地新城概念性规划》课题合同,课题规划范围以倒流河生态廊道为主体,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
本规划以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坚持“湿地牌”、“长江牌”,探索泸州长江湿地新城发展“规划、保护、建设、管理、经营、研究”六位一体的保护与开发模式,实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效益统一,为我国中西部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可推广、可借鉴、可示范的经验。
本规划的研究重点主要有:
1.发展战略方面,提出“金镶玉”的开发模式,以长江湿地公园为“玉”,以湿地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综合体为“金”,通过“赋金于玉”实现“金玉成碧”,打造“湿地新城”。以长江湿地新城的建设为载体,全面对接泸州“两江新城”的规划建设,围绕倒流河形成“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区域型镶嵌式城市体系,兼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实现从“湿地公园”向“湿地新城”的转型,彰显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产业功能、人居功能。
2.空间规划方面,“坚持大疏大密的总体布局、紧凑型发展的城市布局、TOD 模式的规划策略”的路径,提出一带(长江经济带)一廊(倒流河生态廊道)四片区(邻玉片区、倒流河北部片区、倒流河南部片区、五顶山(麒麟)片区)的新城空间结构,向周边延伸拓展对接“两江新城”,呼应发展战略中的“南拓、跨江”以一江(长江)、两河(永宁河、倒流河)的自然生态带。
3.产业规划方面,明确三大产业发展方向,一是建设倒流河湿地公园、城市水上主题公园等大型项目,引进国际知名康复疗养机构和度假酒店,整合打造倒流河湿地度假旅游区,发展旅游休闲业。二是引进大型商业地产开发商,采取“做地”、“做房”、“做房东”三位一体方式开发建设精品建筑群,发展商务、金融、精品购物、高端酒店等商贸服务业。三是在不改变产权性质的前提下,鼓励通过农居 SOHO空间的租赁、招商引入文创团队创业办公,注入鲜活产业内容和创意理念,以“农居+艺术家(设计师)+产业+市场”的开发模式,在政府、市场、企业、农民“四方合力”的共同作用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4.土地利用方面,发挥要素禀赋优势,实施“沿江”“沿河”“沿路”开发。沿长江沿岸发挥景观优势,将平地缓坡近江地块作为商住建设用地;沿倒流河发挥生态优势,在“江(长江)、河(倒流河)”交汇一带、“河(倒流河)、路(二环路、蓝安路、S308)”交叉区域,布局公共交通枢纽、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休闲中心,发挥经济优势,集中紧凑开发。
2015年1月,《泸州长江湿地新城概念性规划》通过评审,评审组专家认为课题在全面系统分析区域现状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面开展战略研究,就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交通布局、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新思路、新做法、新举措,将有效指导长江湿地新城建设实施。
二、项目实施情况
泸州长江湿地新城以规划为引领,相继开展了蓝安大道风貌提升工程、长江生态湿地公园(一期)项目、长江生态湿地新城整体城镇化建设项目道路一期工程、紫阳社区综合体项目、麒麟文化广场等10多个项目,呈现出蓄势待发、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未来五年,泸州纳溪区将统筹推进长江生态湿地新城、老城片区提速提质发展,确保实现“一年有突破、三年见成效、五年换新颜”,建成环境更美、产业更强、功能更优、品质更高、医教文旅更具特色、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西部现代生态新城市”。
由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的杭州城市学研究会成立于2010年,拥有城市管理者、专家学者、规划人员150余人。近年来,研究会已承揽包括发展战略研究、概念性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城市设计等类型的横向课题60余项,课题成果受到浙江省、杭州市领导及各委托城市、单位领导的高度评价。
课题咨询电话:0571-85250952(李老师)
图文:商文芳
审核:蔡 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