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神奇美丽的土地,天目山自西向东伸展,其余脉延临杭州,东苕溪源出于临安市东天目山北部的马尖岗,由于钱塘江潮水的顶托,河道向北偏移,形成湖盆和回陷区,最终形成了著名的西湖和三墩回陷区,久而久之,形成西溪湿地,东苕溪成了西溪湿地的主要水源。汉唐时期,西溪湿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以上,大致范围为:东至今拱墅区,西至今余杭区余杭镇,南至今老和山、法华山一线,北至今余杭区良渚镇、瓶窑镇。西溪湿地的先民们凭借着浙西北丘陵和浙东北水网平原的两种地理优势,在这里进行以农耕和捕捞为主的生产活动,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民俗一脉相传。
唐代,西溪湿地区域内已有行政建制,宋以后渐渐繁荣,特别是南宋将杭州作为都城后,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活动增加了许多,建寺设庵堂,文人墨客在此居住或逗留,使这片土地不但可耕、可渔、可舟,而且可庵、可庐、可赏,使西溪咸了自然湿地和人文湿地相融合的双重湿地,其地的民俗事象也就带上特有的地方色彩。今西溪湿地跨杭州西湖区和余杭区,乡镇街道名称有古荡、蒋村、三墩、五常、闲林、良渚、瓶窑等。在蒋村、古荡、五常等地块上,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核心区块于2005年“五一”节开放,以后又进行二期、三期建设,对湿地进行有效保护,包括对民俗风情的保护。西溪湿地因有野色野趣,故又和西湖文化相异,可以互相参照,互相辉映。
民俗事象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唐宋以来,在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的文献记载,但较简略。该书以传承于民间的民俗事象(主要为1949年前后发生的)为主来叙述,适当作了溯源。民俗事象是丰富多彩的,又是界限交叉的,故范围适当扩大,题名为“西溪民俗”。
西溪人是西溪民俗的主人,最适合叙说西溪民俗,这本书由西溪土著居民和热爱西溪的人士共同编撰。据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说,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该书中分别列出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民俗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章节来叙述。在西溪,上述各类都有,该书选择了有西溪特色的民俗事象进行叙述和描绘,有详有略。又由于有《西溪民间故事》、《西溪工艺美术》和《西溪民间语言》等专书介绍,便略去了相关方面的内容。该书选择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人生仪礼、岁时节日民俗和民俗信仰为主要内容来展开,以所历所见为主来叙述,以保存原真性为前提来描述,使读者看到西溪民俗的原貌,有西溪特色的民俗事象大致在里面了。
西溪民俗源远流长,该书开始简要介绍了良渚先民习俗和南宋西溪花木生产和民众戴花的习俗,有的民俗溯源随文而谈。余杭区良渚出土了一些遗址和遗物,据研究,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距今约5300-4200年。由于出土的文物较多,为该书描述当时的民俗情况提供了依据。南宋有关杭州的记载较多,只选择有西溪特色的民俗事象作了介绍。
△西溪小花篮
西溪民俗富有地方特色。例如西溪山上老东岳庙,20世纪30年代,两位民俗学人对老东岳庙会专门作了调研并形成报告,民俗学家钟敬文为该报告写了序言。有庙会便有各种活动,于是产生了民间舞蹈和戏文,而这些舞蹈和戏文又活跃在平时的节庆之中。例如著名的余杭滚灯,发源于临平的翁梅乡,也流传于西溪一带,在元帅庙会等迎会进行表演,现在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溪人有自己的岁时节日习俗,有自己的民间艺术,例如端午节的有关民俗。西溪龙舟胜会仍保留其禳灾驱疫的原始理念,但有娱乐、观赏和适量的竞技内容,无招屈(屈原)的说法。西溪龙舟与荆楚之地龙舟竞渡不同,是轻竞速而重竞技。西溪龙舟龙头取直立,与其他地方取斜势有别,并且装饰考究。划龙舟的目的为了禳灾驱疫,为了免旱涝保丰收,西溪人认为划过龙舟后才放心。划龙舟时是看龙头溅起的浪花程度,看龙舟节奏和划手的配合程度等,不太注重速度。西溪地方龙舟、龙头、河荡还保存着,请龙王、吃龙船酒、谢龙王等仪式基本上保存,划龙舟的基本流程未变,书中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西溪民俗还有其他特点,例如:
西溪民俗城乡交汇。西溪即在原杭州城区附近,城市风俗和乡村风俗相融合贯穿在这片土地上。例如杭州有“西湖香市”,西湖香市以天竺、灵隐、岳庙、昭庆寺、吴山、老东岳为最盛。老东岳属留下。西湖香市起于农历二月十五日花朝节,尽于五月初五端午节,香客有杭嘉湖一带来的,也有北方来的。“西湖香市”是个统称,也包括“三山香市”,“三山”指天竺山、小和山、法华山,皆属西溪范围。香客在城里诸寺烧香后,又会到西溪诸地烧香,使城乡一体,融成一道香客风景。
西溪民俗山水共育、渔耕共存。西溪有山有水有平原,适合耕作和捕捞,在生产活动中民俗事象随之而生,最明显的是渔耕习俗。由于“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同是西溪,其民俗事象同中也略有小异,不足为奇,书中共存。在叙述西溪渔耕一般习俗后,又将五常地区作一专门叙述,以丰富内容。其中“清塘底”或写作“趁塘底”、 “蹭塘儿”的习俗有西溪特色,是讲两三年中要干荡一次,以保水质。干荡,即将荡内鱼捉完后,主人家宣布结束,荡内可任人去捉漏收的鱼。干荡之后有请吃“鱼汤饭”的习俗,以慰劳前来帮助干荡的亲朋和邻里。良渚打网村有河域出征习俗,渔季时,打渔船一早待发,家人列岸相送。又有鸬鹚捕鱼的做法。余杭旧时又有“夺埭头”习俗,即每班推出一条渔船,一人把艄,两人划桨,在“圣地洋”比赛,胜者优先挑选捕鱼水域。插秧前有“开门秧”的习俗,伐竹前有“祭山神”习俗,有供蚕花娘娘以保蚕茧丰收的习俗等等。这些与渔耕共生而形成的习俗是西溪的一大特色。西溪也有特色生活习俗,如有“吃咸茶”的习俗,有“吃讲茶”的习俗,有吃生日拓饼、小和山剪团等饮食习俗,书中都作了相应的较详细的描述。
认识西溪民俗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自觉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的意识。民俗本身是处在流动中的,其中也有新变。如划龙舟民俗,由于村居形式的改变和住民迁徙,“讨飨”的习俗随之淡出,禳灾的观念悄然淡去,划龙舟成为民间庆祝活动和表演活动,有的成为龙舟赛事。西溪地区山水相依、渔耕共存、历史悠久、文野相杂,并与省会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原城区相毗邻(今已划归杭州市),其民俗可为民俗学人作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