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成果推介|《良渚文化的水井》:文明的承载
  发布时间:2018-06-28 15:11   来源:城市怎么办

在余杭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中,良渚遗址则是余杭文化符号的皇冠。良渚遗址规模宏大、价值极高,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阶段最为确凿和直接的证据。5000年来,它一直是人类优良的栖息地,至今也没有改变过;它所表现出来的温文尔雅、外拓争先的人文精神,已深深地影响并融入到余杭这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去。

太湖平原河道纵横、湖泊众多,是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区域,这里分布有马家浜、崧泽、良渚等史前文化遗址,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迹。水井便是其中之一,并伴随着整个史前人类与文化发展的全过程。水井,作为人类栖居地一个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为一个地域的文明发展提供了一个依据和证明。而良渚作为一个文明点的发源和生长地,自然少不了水井的存在。《良渚文化的水井》一书就是以水井这一事物为切入口,从水井的起源于最初的功能,良渚文化时期气候环境与水井的分布,良渚文化时期水井群出现的原因及其功用,良渚文化聚落与水井,良渚文化水井的形状与结构,良渚文化时期的汲水工具,井上附属设施,汲水方式以及良渚文化水井与黄河流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水井的比较等九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水井这一人类生活必需物咋人类文明发展中承担的重要作用。

水井最初起源于马家浜文化时期,因其所处的位置及其灌溉功能,将其确定为水井,并且最初的坑与井也并没有明确的区分,而仅能依靠它。们的所处位置及功能来判断。一直到良渚文化时期,灰坑与水井才得以完全区分,直筒型井制定型并也一直延续至今。水井的出现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良渚文化时期由于地处太湖平原,在优越的气候地理环境下,文化快速发展,遗址大量分布,水井也与之同步分布。同时,随着稻作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定居,井水与而自然的成为了人类生活饮用水源。

在水井的结构与形状方面,良渚文化时期的水井形状主要为圆形或近似圆形,其结构大多为土井。由于土井的井壁脆弱易坍塌,因而木头、石头以及竹苇编织物等被用来加固井壁。人们在使用水井的同时,汲水工具也就随之产生。良渚文化时期的汲水器为 陶器,罐是其常见器型。此时的水井大多都有用于保护水源及人身安全的附属设施,主要有井栏、井台和井盖等。

水井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也使得大型聚落和城市的形成成为可能。可以说,水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快速发展,是不可被忽视的文明的承载之一。

供稿:李恬然(实习)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丛书名: 杭州全书·良渚丛书

作者: 丁金龙

总主编: 王国平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