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成果推介 |《西湖茶文化》:跨湖桥遗址将人类用茶历史提前至8000年
  发布时间:2018-07-12 15:33   来源:城市怎么办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的古体字)而解之。”茶的发现和利用,传说始于神农时代,而源远流长的中华茶文化历史,则可以回溯到50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

中国作为茶的原产地,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有人工栽培和利用茶树的文字记载。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10个省份发现有古茶树的分布,据统计共有200多处。而我国西南一带,至今仍然保留着不少古茶树遗迹,被誉为“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其中在云南哀牢山、巴达山和澜沧发现了野生型大茶树。哀牢山的大茶树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生型茶树;生长在邦崴的过渡型茶树,树龄达1000多年;而云南南糯山的栽培型茶树,也有800多年的生长历史。

在2001年杭州萧山发掘的跨湖桥遗址中出土的一只用于熬煮汤汁的“陶釜”和一颗“茶树种子”实物,则有可能证实杭州湾地区自古也是茶树的起源地之一,前到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中华茶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茶价值的发现和利用,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的漫长过程。

早前的原始人类在长期搜寻食物的过程中,“尝百草之滋味”、“食草木之实”,逐渐获得某些植物和药物的知识和治病的。这些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就形成了关于此植物可以治病的理性认识,进而被用于指导实践操作,人们有意识地利用其治疗相关疾病。 《神农本草》中“得茶而解之”的描述,就是对茶药用价值的总结和最好阐释。而古人把茶的疗效升华为理论,写进医书和药书的过程,也证明了茶在正式成为饮料前主要是作为药物而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

茶的食用性及食用传统发展至今,则更多地被保留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方的人们多以茶树鲜嫩芽叶人菜,如客家族的擂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基诺族的凉拌茶等。而在浙西杭嘉湖等良渚文化分布中心区域,民间待客保留的青豆茶、三道茶以及浙南畲族茶俗等,保留有先民以茶充饥解渴的遗风。这也可以说明,杭州一带是上古时期茶的起源地之一。

而茶的饮用实属后起,是在其药用和食用的基础上形成的,自上秦时代起便出现了饮茶的萌芽,两汉之后得到了长足发展。

到了秦汉时期,政治上的统一,也为茶的大规模传播消除了政治藩篱,巴蜀地区饮茶习俗更为深入普遍。据《路史》引《衡州凶经》载:“荼陵(今湖南茶陵)者,所谓山谷生荼茗也。”表明至迟到西汉,茶已传播到了今湖南、湖北一带。

同时,茶还开始成为一种商品流传于市场。成书于公元前59年的《僮约》,记录了西汉川人王褒买卖家奴的一件文书,其中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荼”的记载。由此可知,早在2000多年前,茶叶已成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并进入了上层人士的日常生活。

西汉吴理真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种茶人,人称“甘露祖师”。史料记载,他在四川蒙山上清峰手植茶树七株,后世有“仙茶七株,不生不灭,服之四两,即地为仙”之说。而“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更是对用扬子江心水冲泡的蒙顶茶品质的极高盛赞。

从汉代到三国,茶业又有了长足的发展。茶沿长江东下,来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茶传播到了生活习惯相似尤其是饮食结构相同的楚、吴、越文化圈。至此,茶叶的重点也开始发生转移,史料和文物如此记载:古文献《方言》中就记载汉代有人到阳羡(治今江苏宜兴市南)买茶的事;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过作为陪葬的茶叶;茶乡浙江湖州的一座东汉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一只完整的青瓷瓮,引人注意的是青瓷瓮的肩部刻有一一“荼”字,故被认定是汉时用于储存茶叶的器物……

《广雅》中记载,三国时,古荆巴一带的人们把采摘的茶叶做成饼状,若是叶老的就和米膏一起搅和成茶饼。煮饮时,先将茶饼炙烤成深红色,再捣成茶末,并混以葱、姜、橘皮等物,一起煮饮,是一种羹煮的形式。

尽管此时人们对饮茶的要求与实践都还停留在粗放的“生煎羹饮”阶段,但是已经开始了对茶叶的加工。这种饼茶的加工方法及煮饮方式一直沿袭至唐宋时期,只是加工方法更为精细,煮饮方法也更加讲究了。随着饮茶习俗的逐步发展,在文人墨客的生活及作品中渐渐显现出茶文化的影子。

早在西周时代,朝廷祭祀时已经用到茶。《周礼掌茶》记载:“掌荼,掌以时聚荼,以供丧事。”掌荼是及时收集茶叶以供朝廷祭祀用的部门,其规模可谓不小,《周礼地官司徒》载: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掌茶一职下设24人以供调遣,说明以茶祭祀在当时已是重要的活动。

两汉魏晋时期的文人们写下了一些有关茶的诗文,如西汉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扬雄的《方言》以及左思的《娇女诗》等等。而晋代文人杜育的《薜赋》则是其中最具文化价值的代表,它是第一首正面描写茶叶生产和品饮的诗文,涉及茶叶多个方面,具有极强的文化色彩。

晋代门阀制度的形成,致使社会风气大变,汉代、三国时期以俭朴为美德的风气不再,王公贵族开始争富斗奢,于是一批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以茶养廉的主张,以对抗奢靡之风。

东晋时期,时任吴兴(今浙江湖州)太守的陆纳,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谢安登门拜访陆纳,陆纳只是端上了茶水和一些瓜果来招待。陆纳的侄子陆傲认为叔父仅仅以茶果招待客人显得不够礼数,便摆出私下准备好的丰盛宴席,盛情招待谢安。客人走后,陆纳责备陆淑讲排场败坏了陆家的家风,并打了陆做四十大板。陆纳在职时虽没有多少可观的政绩,但他清廉节俭的作风却被时人及后人传为美谈。

与陆纳同时代的桓温是东晋明帝之婿,桓温政治、军事才干卓著,且提倡节俭, 《说郛》中记载:“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

南朝齐武帝萧赜永明十一年( 493)遗诏说:“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萧颐是南朝比较节俭的少数统治者之一,他提倡以茶为祭,把民间的礼俗吸收到统治阶级的丧礼,并鼓励和推广了这种制度。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的时期,而这些文化思想又有许多与茶相关,是我国饮茶史上又一个重要阶段。此阶段,人们对茶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它的自然功能,同时开始关注其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到了唐朝以后,茶和茶文化就在中华大地上茁壮发展起来,并在天堂杭州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丛书名: 杭州全书·西湖丛书

作者: 王建荣 张佳 朱阳

总主编: 王国平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