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推介 | 浙江省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9 15:55   来源:城市怎么办

编者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自设课题《浙江省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标准化导则研究》(2016zlk01) 结合浙江省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现状,阐明了现阶段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出现的“四难”问题,提出了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的对策建议。现将该课题部分成果内容转发,供参考。

保护历史建筑,是传承文脉,防止“千城一面”和“文化同质化”的迫切需要,是建设“两富”“两美”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保护历史建筑、延续城市文脉格外重视,对城市工作新时期加强历史建筑保护提出了新要求: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破解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瓶颈问题,需要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保护理念和经验,借助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转型发展大好形势,创新保护利用管理新路径,推动以下几方面工作的开展:

(一)落实责任权属,坚持统一管理

深化研究“鼓励外迁、允许自保”的保护模式,出台具有浙江省特色的政策制度,重点解决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七十二家房客”问题,切实落实历史建筑保护责任。对因无经济实力保护的,建议给予相应的补贴优惠政策,或协商采取政府收购保护方式;对因产权纠纷共有人达不成一致意见导致历史建筑濒危的,建议由当地政府进行应急抢救保护,先确保历史建筑不危、不塌、不倒,再进一步协调产权人的纠纷问题;对因主观不愿保护甚至希望拆除历史建筑的,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责任人的保护意识,仍顽固不化并破坏历史建筑风貌的,采取严惩处罚措施。对历史建筑中国有产权管理部门“多头多绪”的问题,建议交由市历史建筑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再分至各单位使用,以加强保护力度。

(二)创新历史建筑保护管理规范

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编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导则》(后简称《导则》)。《导则》的编制将深化历史建筑专项保护规划的研究,在借鉴国内外遗产保护规划研究与实践成果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有助于提出一套适用于浙江省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综合性的管理方式,形成由“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图则—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使用导则—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方案”组成的多层次的修缮技术及利用指导管理体系。作为一种新的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制度,《导则》是对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法规和《图则》的具体解释和细化,结合特定保护对象提出具体的保护要求,分层次,分类别的对相关概念和术语进行阐述和界定,以弥补有关法规和条款的不足。其次《导则》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是历史建筑“保护使用说明书”,对具体实施保护修复、日常使用进行指导,从而强化单幢历史建筑保护实践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导则》的编制将创新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规范,填补管理中的空白,同时也将对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式的创新和深化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

(三)完善市场机制,探索活化利用

一是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将历史建筑与杭州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小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打包整合,形成“1+1大于2”的集约效应,如可将代表杭州传统文化的丝绸、茶叶、剪刀、扇子等有形产品,以及传统戏剧、民间文学、民间音乐舞蹈曲艺、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搬到历史建筑里中。二是适度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和企业。结合举办G20峰会、亚运会等国际大型活动的契机,将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和企业引驻历史建筑,让历史建筑得到积极保护的同时焕发古老而时尚的生机。三是持续编纂出版《杭州历史建筑保护系列丛书》,引入VR等高新技术,完善国内首个全方位展示历史建筑保护面貌的720度全景漫游APP,提升社会参与历史建筑保护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研究和引导,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强化全社会的保护意识,鼓励和吸引有实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保护工作,进一步推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向社会化、公益化、特色化发展。

(四)突出技术引领,提高保护效果

一是针对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技术难题,广泛开展专题研究,并加强成果运用。特别是针对历史建筑绿色节能、结构加固、消防预警等技术进行重点研究和创新,不断提高保护修缮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开展全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标准化研究工作,结合每幢历史建筑的特色和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一幢一册”的历史建筑“保护使用说明书”,提出历史建筑在格局、风貌、结构等方面的保护要求,以及使用功能、配套设施、日常维护、合理利用等方面的保护要求,更好地指导我市历史建筑修缮方案的审批、风貌保护控制、保护利用及后续管理。三是适时修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如对确因历史建筑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规范配置建筑间距、疏散通道、消防设施等特殊情况,研究出台相应解决政策,可由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技术保障方案,明确相关布局、措施等。

(执笔人:楼舒)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