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ABC | 为什么管理体制对城市开发区至关重要?
  发布时间:2018-07-20 15:33   来源:​ 城市怎么办

编者按:城市学是从整体研究城市产生、运行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也是统领城市科学各分支学科的新型学科。通过城市学研究,我们可以感受城市的生命存在,分辨城市的生命容颜,把握城市的生命脉搏,识别城市的性格差异,倾听城市的情感诉求,捕捉城市的精神意象,进而发现、把握、应用城市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密码”。我们将精选摘编城市学“杭州学派”有关专著内容,陆续向广大读者推送。

中国各类城市开发区在管理体制及运行模式上大致可分为六种不同的体制模式:

①实行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体制。这种体制首创于蛇口,也称之为“蛇口模式”。其特点是通过设立一个企业来规划、开发、管理一个开发区。这种开发区对开发主体的定位是地产商、投资商和房产开发商,开发主体不是一级行政组织或行政派出机构,不具有对开发地域的综合管理权,因而开发主体无法从区域税收中获得必要的投资补偿。其对基础设施的巨额投资必须转嫁到地价上,往往致使地价过高而陷入开发困境。

②实行政企分离的开发区管理体制。这一体制的特点,是开发区管委会只管理行政事务,而开发事务由独立的开发公司承担。这一体制在机构精干、权责明确和进行大规模成片开发等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

③实行政企合一的开发区管理体制。这一体制的特点是开发区管委会与开发公司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或交叉兼职,开发区管委会兼具管理者与开发商的双重功能。目前国内大多数开发区实行的是这一体制。该体制的优点是办事效率较高,在开发初期管理者的能动作用较大,缺点是极易产生机构膨胀、内部职责不清等。

④实行几个开发区合一的管理体制。这一体制的特点是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和保税区几区合一,一块地皮、一套人马同时挂几类开发区的牌子。这一体制的优点是可以同时获得国家对各种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形成区域发展合力和集聚优势,避免在同一区域上存在几个开发区之间的盲目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缺点是易导致发展特色不明显。

⑤开发区与行政区合一管理的体制模式。这一体制的特点是开发区实际上已成为城市城区建制的一部分,优点是容易协调征地、公建、收费等矛盾,避免目前多数开发区存在的区内、区外体制摩擦;缺点是管委会行政事务大量增加,易冲击开发区的中心工作,并可能导致机构人员膨胀,办事效率低,出现旧体制复归。

⑥实行“封闭管理”的体制。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对区内党务、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负全责,对开发区管理职责进行“封闭式”运行。封闭管理的优点是,保障了开发区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基本上享有了一级政府应有的管理职权,从而有效减少了部门扯皮、“三乱”成风等现象,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保证了开发区体制的有效运行。

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开发区本身就是体制创新的产物,是体制创新的“试验田”与“先行军”。开发区能走到今天,靠的是体制创新;开发区要“二次创业”,仍然要靠体制创新。

所谓开发区1.0,就是:要素驱动+块状经济+政府做产业做企业,即通过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依托特殊的体制安排与中低端生产要素所形成的低成本优势,承接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的梯度转移,推动块状经济集聚,最终实现“建区”的目标。

所谓开发区2.0,就是:创新驱动+现代产业体系+政府做城市做环境,即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目标,通过高水平开放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坚持产业结构服务化、园区功能平台化、投资管理多元化、运营生态智慧化、产城融合一体化,将开发区打造成高端化城市业态、优美化城市生态、特色化城市文态与现代化城市形态充分融合的品质新城,最终实现“造城”的目标。

当前,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开发区已经处在一个关键节点上,概括来说就是: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快中求好”向“好中求快”转变,从“建区”向“造城”转变,加快打造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为核心要义的2.0发展模式。因此,要着力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促进开发区整合优化发展,提高开发区行政管理效能,推进开发区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探索建立开发区统一协调机制,避免开发区同质化和低水平恶性竞争,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化的开发区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国平. 城市学总论[M]. 人民出版社, 2013. 443

2.王国平:打造中国开发区2.0的思考——在“2018 CDI中国开发区创新发展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6月29日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