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成果推介 |《钱塘江戏曲》:悠悠钱江,孕育优美声腔剧种
  发布时间:2018-07-22 15:37   来源:城市怎么办

悠悠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自安徽休宁而来,逶迤曲折穿过淳安、建德、桐庐、富阳、萧山和杭州市区,东流入海。秀丽山水,旖旎风光,滋育着两岸人民,也承载着浙江戏曲半壁江山。宋代以降,这条奔流千里的大江,把当年钱塘江沿线经济富庶、文化昌盛的徽州、严州、杭州等地区连成一气,为中华民族戏曲的交流提供了一条天然通道。在其后的五六百年间,历经元、明、清、民国各代,又有众多戏曲品类,通过钱塘江,流播、繁衍于钱江两岸的县市,乃至整个钱塘江流域。两岸当年众多的庙宇戏台、祠堂戏台,为戏曲艺人提供了可以施展才艺的一座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展露身手的各剧种的表演艺术,正像浩浩钱江一样气象万千,始终在杭州、在浙江,乃至中国戏曲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钱江两岸的广袤农村,自古以来民间艺术活动十分丰富。民间节日期间,各种民间说唱、音乐、舞蹈等民间艺术,在乡村广为演出。在钱塘江畔的杭州城,自盛唐以来,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演出十分繁华,为“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艺术的诞生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为北杂剧在杭州的生根及南戏在杭州发展提供了一方热土。宋室南渡定都临安(杭州),那些在京城汴京瓦舍勾栏中作场的各类艺人和杂剧演员中的一部分,随着流寓南方的人流来到了临安,北宋杂剧和瓦舍勾栏便很快在钱塘江边的歌舞之乡杭州扎根,并成为杭州最早的戏曲形态,发展成为一门专门化的综合表演艺术。钱塘江边的临安城的宋杂剧演出一时间红红火火。

据《梦粱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等书载,当时临安城演出杂剧的瓦舍勾栏,最多时达23座。位于钱塘江凤凰山下的南宋皇宫内,宫廷杂剧演出更为精彩,演出杂剧剧目多达280个。其时繁荣的工商业和优美的西湖风景吸引着四方宾客,海上交通便利的温州与杭州的贸易交往频繁,温州杂剧(又称戏文、南戏)在这种交往中,自海上至钱塘江而传入繁华的大都市杭州,一时“《王焕》戏文盛行都下”,还催生了编撰戏文的“古杭书会”“武林书会”等组织。杭州成了南戏的发祥地和重要活动中心,在此历经了160多年的发展成长过程。进入元代,元杂剧领袖关汉卿等大批北方杂剧作家和杂剧演员纷纷南下,与当地杂剧作家汇聚在钱塘江边的大都市,使北杂剧在杭州得以发展起来。杭州成为继元大都后元杂剧的第二期创作中心,其盛况可与大都媲美,并很快向钱塘江的东西两端辐射。至明代,催生了钱塘江出海口海盐县、余姚县戏曲的萌发,诞生了“海盐腔”和“余姚腔”,与昆山腔、弋阳腔一起成为明代四大声腔。海盐腔艺人随着钱塘江或入长江,随波逐流在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广泛地传开并日益深入民心了。海盐腔传播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江南,明万历年间,通过运河或钱塘江,一直流布到山东等地。明嘉靖年间,昆山腔开始兴盛起来,并向全国发展,向南一路则在杭州湾一带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万历年问,杭州已出现职业昆班“余杭梨园”到处演出。

沿钱塘江上溯,是富春江、新安江。自严东关沿徽江而上,可通徽州,这里当年是徽商的主要通道。俗话说:“商路即戏路。”历史上,众多徽商借道钱塘江,到严州、杭州府经商,他们不仅带来了大量的竹木、茶叶、生漆、柴炭,也带来了大量民间徽班。这些徽班,一路随钱塘江支流兰江、衢江向金华、衢州一带流布,一路经淳安、建德梅城在当地扎根或向杭州流布。现被称为“婺剧”的戏曲,就是由当年的徽戏发展而来,至今建德人仍喜爱看婺剧。徽班也随着钱塘江和大运河在杭州广为传唱。清乾隆年间,徽戏在杭州颇为盛行,高郎亭三庆徽班享有盛誉。乾隆五十五年( 1790)为了恭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寿,闽浙总督拉那氏令高郎亭带三庆班,由杭州进京,由此带动了其他三班进京演出,史称“四大徽班”进京。这是杭州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又一大贡献。道光、咸丰年间,自北京南归的徽班演员把京调、皮簧带回杭州。到同治十三年(1874)之前,京剧已经在钱塘江畔的城市杭州牢牢扎根,省城“鸿福班”早已名声在外,应邀过钱塘江到诸暨、宁波及钱塘江沿岸的地方演出已是常事。

清末民初,嵊县的落地唱书艺人随着钱塘江及其支流分水江来到杭州郊县,试着把落地唱书搬上舞台变为戏曲表演形式,受到当地民众的鼓励。回嵊县后,他们正式登台演出,由此拉开了越剧这一剧种的大幕。以后“小歌班”的笃班沿着钱塘江传遍淳安、建德、桐庐、富阳、萧山、余杭、海宁、杭州乃至进入大上海,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越剧”。这都离不开钱塘江的养育。钱塘江还孕育催生了杭州地方戏杭剧、滑稽戏、淳安睦剧以及流行于钱塘江流域的绍剧、姚剧等戏曲剧种。这一个个来自民间的戏曲声腔剧种,几百年来,那优美的唱腔和音乐,伴随着江风晨雾,始终飘荡在钱塘江两岸的田野村庄,为两岸民众带来了无限欢乐。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

丛书名: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

作  者:应志良 赵小珍

总主编:王国平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