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中国刀剪剑博物馆、杭州中国扇博物馆、杭州中国伞博物馆的建立,源于杭州老字号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西湖绸伞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是杭州市政府为保护和传承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举措。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展示、传播刀剪剑、扇、伞的历史、功能、工艺、文化、品种等为主要职能。
西湖绸伞是以杭州本地的淡竹为骨,杭州生产的丝绸为面,杭州的西湖风景为装饰的杭州本土特色的工艺伞,素有“撑开一把伞,收拢一支竹”之美誉。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最具杭州本土特色的手工艺品之一。
中国发明伞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丝绸很早就被当作伞面材料,尤其是中唐以后,随着丝绸的普及,绸伞进一步流行。南宋临安是全国的制伞中心,市场上绸伞品类众多,有大小黄罗伞、清凉伞,红绿小伞和方伞等,供顾客选择。及至近代,杭州西湖绸伞作为绸伞家族靓丽的一支,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绸伞的突出代表。
西湖绸伞在20世纪30年代由都锦生组织厂创制成功。西湖绸伞经历了初创、发展、稳固、式微的过程,有过辉煌,也跌入过低谷,接受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考验,历尽坎坷。2008年西湖绸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国家的保护和重视。
西湖绸伞一直以工艺价值取胜,因此在选料、工艺和装饰上力求精益求精。以竹作骨,以绸张面;选料考究,制作精良;工艺承传统之法,画面取西湖之景,伞头造型多借鉴西湖中的“三潭”;伞柄的造型除了注意艺术上的变化外,还要求手感舒适、线条流畅。同时,花线的穿制、伞扣的造型富有民间风味,也烘托了绸伞精美的传统工艺,具有浓郁的杭州地方色彩。西湖绸伞制作工序繁复,所有工序都必须手工完成,是名副其实的手工工艺品。
西湖绸伞是杭州特种工艺品,一直以来为杭州出口创汇立下了汗马功劳。西湖绸伞走过了八十余年的历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迁,观念的转化,西湖绸伞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为了推动西湖绸伞的传承和保护,2011年,杭州中国伞博物馆启动了《众里寻她千百度——从西湖绸伞的发展历史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保护》课题项目,对西湖绸伞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进行了调研和探索,课题于2013年结题,并同时建立了西湖绸伞资料库。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湖绸伞传承活动的开展,老一代制伞艺人年龄的增大,2016年博物馆再次启动《西湖绸伞寻踪》课题,旨在开展更深层次地挖掘和收集资料,通过研究,提出对西湖绸伞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展望,以期在上一次课题的基础上,加大对西湖绸伞的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和相关部门的关注,从而推动西湖绸伞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扶助,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支持,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积极地参与到西湖绸伞的保护和传承之中,如何保住这个杭州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杭州的名片,重新激发她的活力,成为杭州市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关心和爱护她的每个杭州市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书的编撰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和深化,扩大了资料的采集范围,与传承保护单位、传承人、传承企业作了更多的交流。我们欣喜地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对非遗的保护措施和扶助的力度在加强,西湖绸伞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在扩大,传承人群在扩大,尤其是年轻一代、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使得西湖绸伞的传承和保护充满希望。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丛书名: 杭州全书·运河(河道)丛书
作 者: 方 胜
总主编:王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