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ABC︱什么才是“以人为本”的城市?
  发布时间:2018-08-21 15:55   来源:城市怎么办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城市之所以能够产生的原因,也是人们对城市发展的愿望追求,人们希望能够在城市里富裕、自由、舒适、方便、愉快地生活。人们并不希望城市成为单纯生产的工具、冒险家的乐园和经济社会残酷竞争的舞台。人们需要为自己营造一个人性化的家园,没有贫困、战争、苦难和歧视,人成为城市的主人和主宰。也就是说,城市的发展建设要体现人文关怀,为市民着想,为市民服务,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宗旨。

(1)具备生活的各种条件

人们在城市里是要生存和生活的,人类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是城市发展建设的永恒主题和根本的理想。要生活得好,就需要城市能够为人们提供足够多的各种生活条件,满足人们工作、学习、出行、居住和休闲娱乐的各种需要。也就是说,城市应当具备人们生活必需的各种设施和服务内容,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时俱进,至善至美。

(2)体现对人的关爱

人是城市的主人,城市就应当以人的理想尺度和要求来进行建设与布局,而不能仅仅成为钢筋混凝土冷冰冰建筑的森林,人们昼出夜归仅仅可以栖息居住的机器,人们成天忙忙碌碌进行单调工作和机械化生产操作的巨型工厂。更不能出现“富人富有,可以为所欲为;穷人贫穷,甚至食不果腹”的畸形社会和划分等级的群体公共活动区域。城市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应当是平等的、亲切的、一视同仁的,必须考虑到各种人群的实际生活需要,为残疾人、老人、儿童、孕妇等设置必要的有利出行、活动安全的设施,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和城市发展进步的成果,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和对人的关爱。让人们感到,城市是自己赖以生活居住的家园,能够享受自然、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享受爱,具有主人感。

(3)具有精神文化环境

在人的生活中,不仅要有物质生活的追求和享受,还要有精神文化的追求和滋润。没有精神文化的生活是单调的、枯燥的、冷漠的,就像陷入沙漠地带,找不到方向。因此,城市不能只成为物质财富的堆积地,还必须要有对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弘扬,对城市独特景观和传统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发展,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当代文化的创新,使人们生活在一个具有精神文化氛围的环境之中,为拥有自己民族的文化色彩而骄傲和倍感亲切,产生认同感、热爱感和强烈的凝聚力。文化是维系生活家园的精神支柱和人们不可少的生活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国平. 城市学总论[M]. 人民出版社, 2013. 1395-1396

编辑供稿:研究四处(媒体宣传处)商文芳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