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有所育,从“能入园”到“入好园”
  发布时间:2019-06-26 11:19   来源:城市怎么办

改革开放之初,大多数孩子在上学前都处于“散养”状态,而如今,上幼儿园、接受优质的学前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与2009年相比,2016年在园幼儿增长66%,全国幼儿园数量达到23.98万所,增长74%;2017年,学前3年的毛入园率达到79.6%,不仅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提前完成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2020年达到70%的目标任务。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5.50万所。

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许多问题仍亟待解决,现状仍不容忽视。孩子总量多,幼儿园数量少,必然导致“入园难”;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低,民办幼儿园占比偏高,必然导致“入园贵”;幼儿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严重不足,“入好园”的期待自然难以满足,时有发生的幼儿安全问题更是一次次敲响警钟。

基于此,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计划在2020年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国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左右。

01

普惠性幼儿园:“能入园”的保障

“学前教育经过多年发展,有没有幼儿园上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当下应把着力点放在普惠性幼儿园的建设上,破解公办园少、民办园贵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表示。

所谓普惠性幼儿园,一般指公办幼儿园、公办性质幼儿园(如企事业单位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普惠性幼儿园占比仅为59.6%,农村地区、城镇新建小区、城乡接合部等地区普惠性幼儿园资源还严重紧缺。

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建幼儿园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按照规范要求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和托幼机构,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多渠道增加供给。亿万家庭“幼有所育”需求正在逐步实现。

2018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会议强调,推动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要民生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学前教育规律,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健全学前教育政策保障体系,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期盼。

普惠性幼儿园最为群众所期待。《意见》明确,我国将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坚决扭转高收费民办园占比偏高的局面。作为公办园,应充分发挥保基本、兜底线、引领方向、平抑收费的主渠道作用;作为民办园,则应回归教育的本质,遏制过度逐利行为。

02

高质量幼师队伍:“入好园”的前提

“能入园”之后,“入好园”继而成为新的目标。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关键。

我们常说,“城镇小区建设要按需要配建幼儿园”“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联合办园”,幼儿园数量亟待扩张,教师队伍亟待壮大,但在情况紧急的状态下,也不能“拾到篮子都是菜”,更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

过去,幼儿园要求低,有人戏称两个农村老太太就能凑一个幼儿园,一两名老师管一大片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有了高质量的保育、高素质的幼师、小班化的结构、游戏式的课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是保证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

“以前不少人认为,幼儿园教师干的就是‘看孩子的活儿’,顶多也就是说说唱唱、写写画画、蹦蹦跳跳,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事实上,当好一名幼儿教师,就必须符合胜任这一职业所必需的任职资格和素质要求。比如最基本的师德修养、对幼儿的爱心与耐心,以及科学而全面的保教知识、多样化的教学技能等等。”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丁海东说。

“解决幼教的质量问题要坚守三个‘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霍力岩解释,即“一本资格证”,新手教师必须持证上岗,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一张工资条”,切实保障学前教育师资的工资水平;“一份培训书”,尽快出台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强调以实际需求和实践教学能力为导向的培训,促进幼师的专业成长和终身教育。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也表现在教育理念上。

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王国平在2011年调研杭州市学前教育工作时便指出,要在制定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上狠下功夫。他提出,称职的幼儿教师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学历,二是有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书,三是直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03

“名园集团化”:从“能入园”迈向“入好园”

学前教育对个人而言是基础工程,对教育来说是先导工程。学前教育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避免“一刀切”,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和不同情况,把解决当前问题的治标之举和解决长远问题的治本之策结合起来,紧抓重点、因地制宜,才能为老百姓办好这件民生实事,把《意见》逐条落到实处。

早在2010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就想家长所想,为使辖区内的学龄前儿童能就近享受优质的“起跑线教育”,开展实施“名园集团化”战略,坚持组建学前教育集团和缔结城乡幼儿园互助共同体“两轮驱动”,量质并举,努力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委托式、直管式、帮扶式、培训式等方式,由优质公办园向资质较弱的街办幼儿园提供对口服务,为街办幼儿园开通“逐甲”的快车道,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个孩子。

2010年11月,杭州市人大以立法形式通过学前教育“1+4”新政,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杭州市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杭州市幼儿园园舍建设实施办法》《杭州市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管理办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入园管理暂行办法》等四个配套文件。这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关注民生、推进教育公平的一项实事工程。新政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把学前教育放到与义务教育同等重要的高度,按照政府主导的原则,从经费保障、教师保障、园舍优化、督导评估、质量提升五个方面对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保障机制进行了具体的设计,构建了促进杭州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政策框架,成为杭州学前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为全国优质学前教育的普及作出了有益探索。

目前,许多省市都已采用了集团化办学的思路。浙江温州多家幼儿园成立幼教集团,采用“名园+乡园”“名园+新园”的运作模式。而广西则采用“公办总园+异址园”“公办母园+子园”“公办总院+加盟园”以及“公办总园+帮扶园”的办园模式。

借助于集团化的优势,名园将先进理念和方法引入到幼儿园的内部管理之中,强化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实现“规模与质量并重”学前教育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尤其有助于突出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教育问题,满足人民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实现优质教育的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

名园集团化战略是一条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成效最大的发展优质教育之路,也是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投入体制改革的最佳结合点。学前教育事关国民素质、社会公平,事关民生、民心,实施名园集团化是解决优质资源有限与老百姓需求无限的矛盾,破解“上好园难”问题的关键。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2018.11;

2. 人民日报:《幼有所育,幼教质量是关键》,2017.11;

3.搜狐网:《人民日报关注学前教育:幼有所育,从“能入园”到“入好园”》,2018.8;

4.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幼有所育,才能拥有未来》,2017.11;

5.王国平:《编制好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规划》,2010.7。

供稿:江明霞、林玥玥

审核:方志明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