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作为人类文明的积淀,依据自身的规模、持续时间、影响以及与市民生活的亲密程度将人类文明实体化与符号化,从而将人类历史予以典型地呈现。正是在城市景观所营造的历史语境下,城市魅力得以充分彰显。城市景观将城市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联结的同时,也将人类自身的历史传承下去。
城市景观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统一,因此,城市景观中存在着一些既适应自然景观又适应人文景观的基本要素,掌握这些基本的分析要素对于系统地考察和研究城市景观及其形成原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1.规模
这是指城市所属的空间范围。从景观上看,就是由各种城市构筑物所占有的城市用地面积。一般说来,城市人口的增长将导致城市构筑物增加,城市用地面积也随之加大,最后便是城市规模的扩大。我们通常讲大城市、小城市,主要是以人口数量作为衡量标准的,但是,城市规模的景观表现则是城市构筑物的多少和城市用地面积的大小。
2.密度
城市景观上的密度主要指建筑密度。一般说来,工业化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的城市建筑密度都较高,因为市区的工商业活动可以产生大量利润,导致市区特别是市中心的土地利用率非常高,产生了很高的建筑密度。但是,当代城市在“回到大自然去”的呼声中大大增加了市区的公园、绿地等开阔性空间,这就降低了市区的建筑密度,特别是市中心以外的密度。
3.轮廓
城市由于各种构筑物在空间中的交织组合,形成了高低错落的景致。轮廓则是在反映这种景观上最富审美力的要素。轮廓首先是整个城市的立体轮廓,表现为城市中的所有物质实体(包括自然物体和人造物体)与空间交换所形成的那层起伏不平的横断面。城市中高层建筑的兴起大大提高了这个断面的起伏度,强化了城市的立体感。其次,如果我们从侧面来观察城市,得到的则是一种平面的轮廓,城市中远近叠加的物体与天空的交接在人们的视野上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起伏的轮廓线。这些建立在自然景观形态(如地形)和人文景观形态(如各种构筑物的外形)基础上的立体景观轮廓面与平面景观轮廓线象地反映着城市在外部空间上的力度、层次、构图序列等表征。
4.比例
城市景观中的各种物质形态和活动形态客观上都存在某种协调、均衡、和谐、有序的关系,这就是比例关系。例如,如果把大城市的大广场和宽街道照搬到小城市中去,那么,对小城市来说,不仅会造成城市用地的严重浪费,而且在景观上会破坏城市的总体艺术布局和合理的空间比例关系;反过来,如果大城市中的路面太少、太窄,而汽车多、交通流量大,则必然出现交通拥塞现象,也因破坏了城市中的合理比例而产生副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中的比例要素要求人们在审美视觉上捕捉城市景观上反映出来的各种协凋状态或不协调状态,以帮助城市的发展与改造。
5.轴线
从城市上空向下鸟瞰,在各式各样密布的构筑物中,穿插着许多网状交织的线体,这就是城市的道路、河流等。从静态的结构角度看,它们是城市的“骨架”。从动态的功能角度看,它们又是城市这个巨型有机体的“血管”或“命脉”。城市景观中有主轴线和辅轴线之分,城市的布局常是由轴线网首先定格的。有些城市是以自然景观体作为主轴线的;有些城市则是以人文景观线体作为主轴线,如北京就是以宽阔的长安街为东西主轴线。
6.色调
城市景观中的色调因素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了。城市色调是由自然植被和建筑材料、涂料的色泽决定的。研究表明,城市色调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城市色调不宜过杂过艳,协调的色彩才能给市民带来心理上的舒适。当然,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色调千篇一律,单调乏味,毫无生气,这样同样会给市民心理造成干扰,使他们处于一种压抑和忧郁的状态之中。
7.动态
城市景观不仅要通过上述相对静态的要素来表现,还要以活动形态来表现。城市景观中的动态表现很多,如:因自然风引起的城市上空的烟雾飘动、城市水体的动态(城边海潮的涨落、城中河水的流动等)、街道上的车流和人流等等。城市景观动态要素的主体是人的活动。封建时代城市中代步的是畜力车,数量少,速度缓慢,城市居民的活动半径也较小,反映出当时城市缓慢的动态节奏;当代城市的节奏明显加快,街道上的行人疾走如风,更有交通线上飞驰的小汽车、大客车等等,市民的活动范围因之大大扩展。这些动态景观都深刻反映着城市文明的巨大进步。
编辑供稿:研究四处(媒体宣传处)张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