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成果推介|《西溪集古楹联匾额》:语意丰富,工巧天成
  发布时间:2018-09-14 15:32   来源:城市怎么办

西溪湿地是杭州重要的生态资源。杭州发源于西溪湿地,杭州也一直有赖于西溪湿地的生态服务,西溪湿地是杭州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生态因子。西溪湿地也是杭州文明乃至中国文明的发祥地,它在5000多年以前奠定了良渚文化中心良渚古城的地缘基础。西溪湿地自唐宋之际开始转化为次生湿地且不断人丁化以来,被较大程度地人文化,形成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或特有的城市湿地文化。

西溪湿地的地域文化有多种成分,如诗词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隐逸文化、渔耕文化、生态文化等。西溪湿地出过许多人物,这些人物或其他与西溪湿地有关的人物大多是各时代的文化名人或朝廷重臣。历史上先后居住或逗留于此的文人墨客有100多位,先后安设墓葬于此的人物也有100多位。自汉唐以来,这里先后建有寺院庵堂100多个上千间之多。自宋高宗留下“西溪且留下”的遗训以来,尽管居聚的人口不断增加,但直到近代,这里的生态平衡一直被较完好地保持下来,形成健康而丰富的生态文化。清吴本泰《西溪梵隐志》卷一《纪胜》赞美西溪湿地“可庵、可庐、可稻、可蔬、可舟、可梁、可濯、可湘”,不为虚传。尽管西溪湿地的名份一直较为隐晦,但其韵致十分耐人寻味。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始建设以来,西溪湿地文化被有效发掘和系统整理。作为遗产或景点的重要标识,有关楹联和匾额的征集和添置不可缺少。这些楹联和匾额许多是新拟的,有的是新瓶装旧酒式的改装。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的相关工作中,本书作者一开始就提出全引旧辞的原则。主要理由有三:一是这些旧辞本身就是西溪湿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一个层面丰富地域文化;二是这些旧辞是旧时文人真实的地域感受,无论质量如何都有地域或文化贴切性,不会出现新辞的疏隔问题;三是这些旧辞包含更多的地域文化信息,可以作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导读工具之一。本书作者近年在研究西溪湿地文化的过程中也曾对楹联匾额做过较系统的整理,但由于大部分文化建筑已毁坏,它们大多没有保存下来,少量留存的是由文献中辑出的。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本书作者采用集古辞的方法辑定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全部楹联匾额。所辑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一为西溪湿地旧联旧额,取自当地文物铭文和家谱等文献资料;二为外地铭文或文献所载相关旧联旧额,取可借用的部分;三为历代人物西溪湿地题咏集句或其他题咏作品集句,主要是南宋洪皓、洪适、洪遵、洪迈及至清代洪昇的洪氏家族人物作品集句。由于有的作品不完全符合楹联韵律要求,故作了必要的取舍组合和调整。本书中未注明撰辑者的均为本书作者所辑。林正秋、顾志兴、李利忠、吴亚卿、王庆、洪大根、曹云等先生参与收集、审读和修订。钱明锵先生提供了国家图书馆藏林以宁诗集《墨庄诗钞》抄本在此表示感谢!本书作者也曾提议所有书法集古字,似只实现了部分目标,即部分匾额采用了这种方法。凡集字的加以注明。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当时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1000多年。五代又将联语题于桃木板上,而成楹联。据《宋史》卷六六志第十九《五行四》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又每岁除日,命翰林为词题桃符,正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文献所记最早的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極联可以咏物言志,也可以写景抒情。清梁章钜撰写的《楹联丛话》是中国第一部具有理论意义和价值的联话著作。梁章钜指出,撤联创作有三种方式。一是“自制”,即完全用自己的言语写成楹联。这是楹联创作最常见的方式。二是“集句”,即将他人写作的现成句子摘下来重新组合成一副楹联。采用这种方式创作的楹联称为“集句联”或者“集联”。根据对象的不同,又可细分为集诗句、集词句、集文句等。三是“单题”与“合题”,即单人或两人合作。两人合题的创作方式早在宋代初期就已经出现。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载:王安石欲对“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久而未得。一日问蔡天启,蔡天启应声说:“何不对‘梨园弟子内发新’。”这种创作方式是试才斗智的产物。

梁章钜认为,从事楹联创作应该遵循四个法则。一是注重创新,即他所说的“自出新制”“不落窠臼”和“不屑拾人牙慧”。语言形态应该“未经人道语”,命意上“意匠新巧”“设想奇创”,即陆机《文赋》所说“其会意也尚巧”。二是语意丰厚。除“语新”外,还要做到“不著议论”之形象化、非直露之“蕴藉”和具有“暗示义”之“言外意”。三是状景精到和“情景怜称”。“状景如在目前”,描写逼真,又“情景俱到”,融入“与现景相称”的真实情感,做到“亲切有味”“旨近而味远”。四是崇尚自然。以自然天成为上,反对人为雕饰。用典“使用无痕”,如调羹用盐,不见盐而有盐味。“对仗自然”或“对仗天然”。四是“集句天成”,信手拈来,不见牵强之迹,如同自制。梁章钜又认为,楹联批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审美标准是“工切”。在《樹联丛话》中,“工”是一个多义词。既指擅长、善于,也指佳、妙或善,又指对仗工整或者说工稳。书中还提出“工巧”“工敏”“工妙”“工绝”等审美范畴。对仗首先要丁稳,如生铁铸成;然后稳中再求巧妙,即“工巧”“丁妙”;对而能速,谓之“工敏”;巧妙至极,谓之“工绝”。“工绝”是撤联对仗的最高境界,也是楹联形式美的最高境界。在前人广泛运用的基础之上,梁章钜结合楹联大多是应人应事应景而作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的特点,首次将“切”这个概念引人楹联批评。从语词形式上看,“切”这个最为重要的概念在语词形式上还可以称为“称”“肖”“贴”“靠”。内涵均指楹联的内容与题目或者题咏对象切合、符合、相宜、和谐统一。用梁章钜自己的话来解释,就是“不可移易他处”“不能搬向他题”,充分反映出题咏对象独特的个性特征,做到其切地、切事、切人、切题。切又要能做到雅而不俗,谓之“雅切”。也就是“着题”,“切”与“着”(或“著”)术语不同而概念相同。宋张炎《词源》卷下指出:“词用事最难,要体认着题,融化不涩。”

优秀的楹联双璧相依,有金声玉振之妙;而楹联之于西溪湿地,也堪称珠联璧合。西溪湿地原有楹联匾额中有许多妙对,做到了语意丰富、工巧天成,或也可说是自出新制和情景恰称,是对西溪湿地美学意境的绝好注释。本书作者所辑诗词联也都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也可作如是观。当然,就像威廉·狄尔泰(WilhelmDilthey)所说的,阐释永远只能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到一定程度,因此一切理解永远只是相的,永远不可能完美无缺。楹联对西溪湿地之解释给解读西溪湿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不能代替读者阅读西溪湿地本身。本书对西溪湿地植联匾额所做的解释也是有限的,其真正的意蕴也有待读者自己去品味。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丛书名: 杭州全书·西溪丛书

作 者: 吴晶 周膺

总主编: 王国平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