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日,由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城改办)、杭州城研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杭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杭州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办公室(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中国(杭州)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研究院、都市快报社共同承办,杭州市各区、县(市)、管委会协办的“2018城中村改造杭州论坛”在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举行。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原司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原司长、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李兵弟,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薛峰等15位专家应邀参会,并作主旨报告或主题报告。来自杭州市直部门及各区、县(市)、管委会负责人,媒体记者代表及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和社区居民近200人参加论坛。
薛峰总建筑师以《城中村的现在与未来》为题,作论坛主旨报告,对我国城中村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现有改造模式、各方利益诉求及改造发展趋势等方面做了分析,并对我国城中村改造发展趋势及策略模式提出了建议。
针对我国城中村的基本情况及所面临的问题,他指出,现阶段,我国城中村改造面临以下问题:土地、金融、拆迁等政策法规制定不到位;工作机制和方法缺乏系统性;回迁居民就业安置困难大;社会结构网络被破坏;改造区域活力不足、配套服务设施无法同步建设等。同时,我国回迁安置住区同样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包括:回迁住区成了低品质住区的“代名词”、缺乏对低收入者社区生活形态的理解、低收入者高密度聚居所带来的问题、缺乏针对回迁居民人口结构所采取的专项措施、缺乏为外来租住人员提供住所的措施、改造区域的阶层分割所带来社会性问题等。
针对城中村的改造模式与利益诉求,他提出,我国城中村改造的投资模式分为四类:政府统筹土地储备改造、土地整理与开发联动改造、村集体自主筹资合作改造、村民自筹集资就地更新改造。城中村改造带动模式分为:项目带动、开发区建设带动和村落整治项目带动三种模式。回迁住房安置模式分为四类:统规统建、异地安置;统规统建、就地安置;统规统建,就地更新;统规自建,原址更新。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各参与方的利益诉求具有不同的关注点,可以概括为“市里关心形象,区里关心项目,乡里关心平衡,村里关心利益,村民关心钱,开发企业关心净地成本”。
针对城中村的改造发展趋势及策略模式,他强调,城中村的改造首先要承认低收入者社区存在必然性和必要性,科学区分城中村、城郊村、城边村,使拟改造的城中村经过评估后,能够享受相对应的土地、金融、拆迁和审批等扶持政策,为拆迁执法、金融介入、土地出让等扶持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对于城中村改造的策略与方法,他建议,一要明确集体土地和房屋征收补偿的法律依据。二要明确城中村改造的金融扶持政策,这包括:明确城中村改造可执行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性金融扶持政策、明确将村民回迁安置住房建设可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搭建统一的市级融资统贷平台、明确土地出让资金返还区乡的比例等。三要明确城中村土地利用扶持政策,包括:赋予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明确通过改建和综合整治进行就地更新改造的政策、制定集体建设用地通过转让流转的相关政策等。四要制定规范而长效的回迁安置政策,包括:回迁安置住房建设应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制定扩大回迁安置房源的政策、建立与补偿相配套的制度、建立低保户和住房困难户廉租住房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