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成果推介|《杭州运河历史建筑》:一方水土历史的纪念
  发布时间:2018-10-04 15:39   来源:城市怎么办

京杭大运河最南5万米的杭州运河段,不仅是这座城市和这个国家的遗产,同样还是这个世界的遗产;不仅是这座城市和这个国家的财富,同样还是这个世界的财富。

如今,运河遗存和文化线路作为新的世界遗产种类已经入列:“它们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

运河最南5万米的魅力,来自她的山水之美,也来自她的建筑之美。而阅读运河的人文历史,建筑是最好的见证,是最佳的文化入口。

京杭运河长江以南自镇江至杭州段,又称江南运河,长约400千米。杭州段是江南运河的最南端。运河开通后,运河两岸的客货运输和商旅活动逐渐增多,运河沿岸建造了许多码头、河埠、仓库、丁厂、民居等建筑,并根据行业特点相对集中,出现了许多集市。南宋时,北门关外已有北郭市、江涨东市、江涨西市、半道红市等集市。到了明清时期,杭州武林门至湖墅一带成为南北货运的中心,客商云集。每到晚上,“樯帆卸泊,百货登市”,“篝火烛照,如同白日”。这里原称“北关”,因此“北关夜市”成为元代“钱塘八景”之一。

同时,大运河哺育着依河而居的人们。随着运河运输业和各类集市的繁荣,渔夫、船家、码头工和拉纤人找到了自己的营生场所,两岸的居住者也日渐增多,形成了运河人家生活的独特风情。运河流经的杭州湖墅地区,逐渐成为杭州人一个较为集中的居住地。据《湖墅小志》等书记载,到清代时,这里已是“烟火万家,绵亘不断”、“井屋鳞次,烟火数万家”。

运河两岸的街巷弄堂和深院老屋大多沿河而筑,形成一条条水巷街道,“门前街道屋后河,深长弄堂百条多”,或称“巷”,或称“弄”,或称“街”,深而幽长,石板路已被行人的脚步磨得油光。灰白的墙壁,暗绿的苔藓,斑驳的院门,偶见有藤蔓花草越出院墙,将深巷老屋装点得别有一番风味。街河并行,桥路相接,通幽有径,徜徉于运河街巷,颇有“绿意红情,春风夜月;小桥流水,琴韵书声”之意境。运河街巷里往往“藏龙卧虎”,有不少台门深宅、宏厦大院,占地数亩,前后数进,有房数十间的比比皆是。这些宅院一般均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台门、轿厅、大厅、堂楼、后楼、下房等,其间各有天井、石库门、塞口墙相隔,组成各个独立院落。轿厅、大厅、堂楼前建有雕墙门楼,清水方砖镶砌,简洁无华。楼与楼之间有的由“走马楼”回廊贯通,落地民窗,挂落栏槛,檐廊相接,典雅明敞。有些宅园,除了主体建筑的恢弘气派,还置有精美园林。内中亭、台、楼、阁、廊、枋、桥、榭、厅、堂、房、轩,一应倶全,并以水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配置,点缀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澈、幽静、明朗之感,恰似孔子所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运河水乡往往河港交叉,桥就成了运河最富有情趣的代表建筑,“城市街长十里遥,河港横卧十四桥”、“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多姿多彩的古桥,构筑起浓郁的运河风韵。故而,民间有“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之谙,称运河水乡为桥乡,实不为过。古桥造型精美,体态轻盈,或龙岗石垒,或青条石砌,有的深藏绿树丛中,有的袒露清波之上。仅石桥就有拱形桥、梁式桥之分。而拱形桥中,又分单孔拱桥与多孔拱桥,还有敞肩式拱桥等。梁式桥同样亦分单孔、多孔以及简易平桥多种。至于园林中多见有三曲桥、九曲桥、独步桥等。桥,在运河水乡天然秀美的图画中联芳济美,拱形者如彩虹飞架,平卧者像长笛横吹。

更为重要的是,桥是运河水陆交通的纽带,桥上行人,桥下通航,桥堍及其周围就成为民居的“黄金地段”和商品的交易集散地,以及人们流连休憩的佳处,茶馆亦多设于此,正所谓“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先前,运河水乡最多的店铺是茶馆。运河的茶馆大多临水而筑,贴桥而建,起着交往、休息、娱乐、饮食等多种活动的功能,大型茶馆也是重要的公共建筑和“信息发布中心”。茶馆常位于古桥的桥堍,这里店铺林立,市物沸腾,且多百年老店,有茶楼酒肆、典当银楼、南北杂货、酱园腌腊、鲜肉水产、参茸药材以至外国商号设立的分支机构,如美孚煤油、三友实业等,因而成为四乡市商和沿岸居民重要的社交活动中心。喝茶不过是各种活动的媒介,有的茶客在寻觅交易对象,有的在打听集市价格,更多的人在这里休息、谈天、聚会。“茶棚酒肆纷纷话”,正是茶馆形象生动的写照。

先前,运河边的建筑与杭州城里的建筑不太一样,两岸的居民大多临河而居,沿河的骑楼和木楼瓦屋简朴而舒适。而作为商业街功能的街市,也常常设于沿河的街道上,这样可以更便利于水陆客货的转运。由于运河水乡多雨,因而沿河一面或两边的街道大多设有雨廊或骑楼式的步行道,并在外沿柱间,设置凳亦栏的横木,雅称美人靠,供人休憩,使得一年四季的集市贸易能不受风霜雨雪的影响,亦为行人提供了遮阳避雨乘风凉的廊道和极富人情味的社会交往空间。这种“面河式”的街市长廊中,时有砖拱门洞,似截断而又可通,也有过街楼、街亭或街楼,都与骑楼一脉相通,产生空间层次的变化和丰富街景的作用,可谓配套系列。而骑楼又是吊脚楼的变体,吊脚楼又名干栏式建筑,可称得上源远流长。

骑楼和长廊能避雨遮阳,又具行人和商业的功能,形成了别有韵致的水乡景色。由于以前这一区域处于城郊结合部,人居环境具有半村半郭、半野半水、半农半商的特点,体现出悠闲舒适、自然恬静、自由自在的情趣。清朝时,信义坊一个儒商家的园联,形象地写出了这种意趣:

沿村六七家,入山不深,入林不密;

出门三五步,有田可耕,有溪可渔。

运河沿岸商市富庶繁盛,但街巷往往窄而逼仄,石板铺地,蜿蜒前伸。鳞次栉比的店铺商家大多是临街枕河,规模一般都不大。许多商品如铁器、竹编、木器、绱鞋、寿品、砖灰、米面等属家庭手工业产品,自产自销,因而河边的店铺往往是店铺与住宅并用,形成“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的形制,间或有过街廊棚搭建,以避风遮雨。为了同时兼顾手工业生产,有些住宅还需包含作坊的空间以作为家庭生产的场所,于是就有了“前店后坊”的格局。可见运河的店铺不同于大城市中的商店,而大多是与店主本身的住宅或作坊相衔接的“林家铺子。”

运河两岸沿河建筑的房屋,为防水淹,房屋的基础总要比河面高出一段,因此要接近水面,就要建造入水的踏级,即水埠。水埠亦称石阶河桥,北方人称“水码头”,上海人叫“水桥”,杭州人叫“河埠头”。运河的水埠千姿百态,形式多样,分半公用水埠和私用水埠,有突出驳岸两面可用的“外双落水”水埠,有晴天不晒、雨天不淋的廊屋水埠,还有八字式水埠、内外双落水水埠以单落水水埠等。水埠不仅是运河水陆交通的口岸,也是枕河人家日常取水、洗涤、停泊、交易的场所。“家家踏级人水,河埠捣衣声脆”,水埠是江南运河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

曾经,运河两岸工厂林立,机器轰鸣,由北及南分别矗立着大纶丝厂、杭大河造船厂、杭州长征化工厂、通益公纱厂、浙江麻纺织厂、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杭州协联热电有限公司、杭州东南面粉厂、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它们创造刷新了杭州乃至全国工业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第一”、“之最”。如今,这一切都静寂了下来,工厂纷纷迁移到了城外,而这些曾经辉煌过的老厂房,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作为历史的见证和延续,有了最完美的新生,在新的时代迎另了充满创意的新的春天。

运河的历史建筑,是一方水土情感的化身,是一方水土人文的创造,是一方水土生活的积淀,是一方水土历史的纪念……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第1版(2013年1月1日)

丛书名:杭州全书·运河(河道)丛书

作  者:仲向平

总主编:王国平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