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ABC︱城市起源有哪些学说?
  发布时间:2018-10-10 14:50   来源:城市怎么办

【良渚遗址】

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萌发时代,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是城市的发展史。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于公元前7000年前出现的杰里科古城(Jericho,在今巴勒斯坦境内),但不仅有关杰里科古城的起源仍存在争议,而且之后世界上其他古城的起源也众说纷纭。事实上,一方面,城市的起源很难溯本追源到同一个起因;另一方面,城市起源与农业起源一样,是一种波状的渐变而非阶梯状的飞跃,其间既有各个地方自身特殊的初始条件,又在乡村往城市渐变的过程中,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动力很可能混合在一起,影响和推进着城市的产生。综观目前学术界对城市起源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防御说认为城市,顾名思义,是“城”与“市”的结合。在中国古代“城”与“市”有着不同的含义。“城”是指四周的城墙,“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者也”;“市”则是指商品交易的地方。持军事防御观点的人认为,原始社会中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部落首领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加强权力,或为了保障部落成员和部落财产的安全,同时抵御侵略,于是在居住地筑墙造城,这样便出现了早期的城郭。

宗教说认为,人类永久性聚落的三个起源形式中至少有两个(墓地、圣祠)是宗教的产物,人类对死亡、未来世界等的迷惑导致了早期人类聚落的产生,对死去同类的敬重心理,大约比实际的生活需要更有力地促使古人类寻找一个固定的聚汇的地点,并最终促使他们形成了连续性的聚落”。而这些早期聚落在宗教的推动下进一步发展成为城市。

生产力说认为,城市的产生是生产发展的结果,特别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农业剩余产品开始出现,并出现了少量的商品交换活动以及因农业生产而定居的人类聚集地;而当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开来后,经常的商品交换成为可能,人类开始在一些生产比较发达,位置适中,水陆交通方便,人口较多,便于交换农副产品的地方,形成了交易市场,这种交易中心后来又逐步发展成为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农村小镇。分散于各地的这些农村小镇就是后来城镇形成的胚胎,经济的继续发展便形成了城市。

社会分工说认为随着社会大分工逐渐形成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原始社会后期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不仅产生了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而且带来了产品剩余,创造了交换的前提。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随着金属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引起于工业和农业分离,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使固定居民点脱离了农业土地的束缚。而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促使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出现,从而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并形成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商业起源说认为商业或商品交换才是城市产生的主要根源。这种观点认为,城市的产生是源于商品交易的发展,城市最初是作为商品交易的聚集地而出现的。一些城市起先并没有城墙,也没有定居的人口和固定的作坊及店铺,而可能是一个小村子,或者连村子也没有,只是日起而聚,日中而市,日落而散,后来以市而兴,逐步有了居民定居,有了固定的店铺,再有了前店后坊等等,成为一定规模的城市。

人文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中的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都只是手段,人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城市产生于人性的驱动,目的是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城市是因为具有满足人类某种物质或精神需求的功能才得以产生的。

地利说,即用自然地理条件解释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这种观点认为有些城市的兴起是由于地处商路交叉点、河川渡口或港湾,交通运输方便,自然资源丰富等优越条件的原因。

参考文献:

王国平. 城市学总论[M]. 人民出版社, 2013. 65-68

编辑供稿:研究四处(媒体宣传处)张益诚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