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的美学:营造风景、历史、文化的原乡
  发布时间:2019-05-21 10:31   来源:城市怎么办

经过了高速工业化的发展,“全盘西欧化的”城市住宅与道路充斥着城市空间,然而“美的街道”在许多城市中却极为贫乏,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只是功能本位主义,把桥梁搭起来、把街道修好就行了,包括住宅、街道、城市等要素的外部空间都显得乏味和混乱,这不就是现在的大多数城市街道的予人的直接观感。为了塑造城市街道的美,的确有必要对有关空间领域的观点进行革命。

01

格式塔美学:街道美学的基础通用原则

在《街道的美学》中日本建筑大师芦原义信提出了街道的街道美学的基础性通用原则,这是一种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美学原则。他认为意大利的街道注重外部设计美学的原则其实就是格式塔美学。他提出把这种街道的外部设计思想同美丽的自然环境与风景绿化结合起来,尊重人的尺度从而创造更富有人情味的街道。形成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与文化传统,具有格式塔特质的街道美学。

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将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行为环境——地理环境等进行动力交互作用的场。格式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事物的形状或形式;二是指一个实体对知觉所呈现的整体特征,即完形的概念。我们自然而然地观察到的经验,都带有格式塔的特点,它们均属于心物场和同型论。以心物场和同型论为格式塔的总纲,由此派生出若干亚原则称作组织律。良好的组织原则包括:

(1)图形与背景。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场内,有些对象突现出来形成图形,有些对象退居到衬托地位而成为背景。一般说来,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大,图形就越可突出而成为我们的知觉对象。要使图形成为知觉的对象,不仅要具备突出的特点,而且应具有明确的轮廓。明暗度和统一性。

(2)接近性和连续性。某些距离较短或互相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

(3)完整和闭合倾向。知觉印象随环境而呈现最为完善的形式。彼此相属的部分,容易组合成整体,反之,彼此不相属的部分,则容易被隔离开来。

(4)相似性。如果各部分的距离相等,但它的颜色有异,那么颜色相同的部分就自然组合成为整体。

(5)转换律。按照同型论,由于格式塔与刺激型式同型,格式塔可以经历广泛的改变而不失其本身的特性。

(6)共同方向运动。一个整体中的部分,如果作共同方向的移动,则这些作共同方向移动的部分容易组成新的整体。

02

街道美学的具体性原则

(一)内外空间致力于存在反转的可能性

对意大利人而言,街道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只是为了交通,还是作为社区而存在。街道是意大利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是挚爱的表现。建筑直接面向街道修建,没有前院,街道受建筑形状所左右,或宽或窄、或自由弯曲或适当交叉。建筑外墙上有着不同于简单围墙门窗等的通道,住宅内外沟通,生活的气氛洋溢到街道上,内部秩序渗透到外部秩序之中。西欧的花园城市风格,住宅的大门与街道之间有前院,这个前院与其说是为了该住宅的主人,还不如说是为了路上的行人更恰当”,这个前院更多的考虑了街道的美化,把外部秩序引入内部秩序中,让市民参与到街道的美化中,把室内空间当成外部秩序考虑。

意大利小镇街内部空间的外部化

(二)尽量减少建筑墙面二次轮廓线  

这里把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把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二次轮廓线”。大多城市街道,从招牌林立的外墙上凸出来的东西非常多,从视觉上说决定街道的不是建筑的外墙,而多是这些凸出物。这些凸出物中有暂时性的,甚至还有飘动的,要创造稳定不变的街道的视觉形象也就越发困难。道路上的障碍物和高高低低、重重叠叠的招牌,真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就连本来是功能性的美观的交通标志,也令人厌烦地重复不止。假定侧招牌横向凸出1米,那么用平面几何学来分析,以27°视角看时,tg27≈1/2即从2米距离外才能看到外墙,18°视角时为3米,若视线与招牌平行时,那么只有无限远距离才能看到外墙。所以,道路越狭窄,外墙就越难看到。可以说是外墙上凸出来的东西形成了街道。

经过整体城市规划的街区形成“第一次轮廓线”却往往片区功能单一,街道缺乏人性。而那些自下而上发展出来的街道形成“第二次轮廓线”,乱哄哄,却很有人气,似乎很乱,仔细研究,却往往很合理。设计师设计街道轮廓线的美与功能,市民们感知其表现结果,“第一次轮廓线”和“第二次轮廓线”共存于街道之中,与人们的活动相互共生才是城市空间需要的真实、有活力的状态。

(三)提供交往空间:街道集聚风土人情

奥野建男在《文学中的原风景》中写道“从出生到七八岁,根据父母的家、游戏场以及亲友们的环境,在无意当中形成,并固定在深层意识之中。多年以后带着不可思议的留恋心情回想起时,小时候不理解的那些风景或形象的意义会逐渐得到理解。换句话说他就像是灵魂的故乡”。当城市建设是以经济发展为目标,街道是缺失“美”的。但是东方城市并不能照搬和效仿欧洲经验,比如在街道的中心修建广场、安放雕塑、统一“轩线”之类的言论。“街道是当地居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建造起来的,其建造方式同自然条件和人有关”,“当我们认清自己的自然风土,创造有人情味的街道时,至少应看清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作为故乡的原风景的“街道的美”从根本上是为了人的,是肯定人的存在的。街道的美学理念中,更重要的是能形成充分反映当地自然风土和居民生活、充满人情味和生活美的街道。

03

杭州街道:营造风景、历史、文化的原乡

十几年来,杭州市政府根据《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对全市范围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整治。主要做法包括:1、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2、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和风貌完整性。3、以人为本,延续生活。4、在保护的前提下,更新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历史街区的品质,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5、在保护范围内,尊重历史街区的空间特征,保护历经长期历史而形成的各类街巷的线形尺度与景观特征,保持和恢复街巷走向、宽度、两侧建筑高度与空间界面的连续性。6、完善步行系统,提高消防安全性。7、沿河道形成保护发展纵轴和景观主轴线。8、沿街以保护和恢复传统商业店铺、商住形态。

北山街

灵隐路

小河直街

如今,杭州市已经形成了几十条融合历史、人文、景观的美丽街道,如梅家坞、北山街、小河直街、拱宸桥西、大兜路、留下、西兴、长河、清河坊、平远里-惠兴路、中山中路商业街、中山中路(南、北段)、五柳巷、小营巷、中山南路-十五奎巷、兴安里、安家塘、龙翔里、勾山里、思鑫坊、武林路等。不仅如此,漫步杭州的寻常巷陌,时不时也能发现各种包容地方生活和自然景观,保持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的独具特色的小街小巷,给人带来无尽惊喜。

【参考资料】

(日)芦原信义:《街道的美学》,百花文艺出版社,尹培桐译 ,2006年。

供稿:王 晓

审核:王剑文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