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下半场,怎样提高质量、如何以人为核心?
  发布时间:2019-05-16 10:38   来源:城市怎么办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也是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阵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从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国家变成一个拥有8亿城市人口的国家,城镇化率从18%提升到58%。中国在创造高速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城镇化的奇迹。进入新时代,由“上半场”转向“下半场”的中国城镇化该何去何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高水平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将成为新型城镇化2.0的主旋律。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更需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科学系统地研究城市,并以城市研究带城市规划、建设、保护、治理与经营。5月13-14日,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市长新型城镇化论坛(2019)在沪杭两地举行。来自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的20名余专家学者与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山东、湖南、贵州、黑龙江、甘肃等地市州的30余名市长就如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研讨。

本次市长新型城镇化论坛采用理论、实践、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既学深悟透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又赴杭州梦想小镇、阿里巴巴集团开展实地调研。论坛期间,与会人员聆听了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客座博士生导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兼职教授王国平“打造新型城镇化2.0的思考”的主旨报告及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分部主任、教授于洪生“以城市基层党建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贵州省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刚“关于西部地区城镇化几个问题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杰“新型城镇化中如何增加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刘志阳“社会创业与创业型社会”,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焦永利“改革开放40年城镇化进程的四个循环”的主题演讲。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委副书记、州长龙晓华主持圆桌对话环节,黑龙江省黑河市副市长张瑾忠,甘肃省定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钧,山东省聊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军继,重庆市渝北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廖红军,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处长毛燕武分别围绕城市特色营造、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城市精细化管理、新型城市化浙江模式等展开对话。

一、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在城市居住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镇化主体是人,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的福祉与生活品质的提升。新型城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人互动,着眼“人的无差别发展”,让城市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能够充分发挥提高人口素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强创新活力的作用,对于进一步挖掘增长潜力、促进协调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当务之急是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应准确把握农民进城落户意愿这一事关新型城镇化走向的重要问题,让广大农业转移人口作出自主选择。继续完善“人钱挂钩、钱随人走;人地挂钩、以人定地”的制度安排,激励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帮助农业转移人口提高融入城镇的能力。

二、如何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型城镇化突出强调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解决城镇化质量“高不高”“好不好”、城乡居民“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等关键性问题。实践证明,只有把城镇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政府做城市、做环境带动市场做产业、做企业,以政府办好企业围墙外的事带动市场办好企业围墙内的事,才能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城市建设、高质量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高质量的人居环境、高质量的城市管理与高质量的市民化的有机统一。

一方面,要以“九个转变”为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不懈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所谓“九个转变”,即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转变,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出口、投资拉动向出口、投资、消费拉动转变,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由第二产业带动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忽视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向共同富裕转变。

另一方面,要以“三化五型”为目标,加快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坚持不懈地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所谓“三化五型”,即以城市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为要求,推进城镇化从经济型城镇化转向生态型城镇化、从土地型城镇化转向人口型城镇化、从数量型城镇化转向质量型城镇化、从粗放型城镇化转向效益型城镇化、从外延扩张型城镇化转向内涵提升型城镇化。

三、未来的城镇化是啥样的?

未来的城镇化应该是“看得见风景”的城镇化:城在画中、人随景走、山水相依、城乡交融。未来的城镇化应该是“摸得到幸福”的城镇化: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未来的城镇化应该是“载得动梦想”的城镇化: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创业创新的土壤日益肥沃。

趋势之一:人口和经济愈益向大城市群集聚。人口和经济向大城市群集聚,反映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分化。城市规模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水准和管理组织水平的提高,集聚对提升经济效率、丰富城市生活的效益越来越明显。

趋势之二:城市发展水平与开放程度密切相关。全球化时代,全球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灵活快速的应对体制。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名列前茅的城市,无一不具有持续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实现大交流、大融合、大交易的特点。 

趋势之三:城市未来能走多远,取决于城市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城市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把创新驱动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城市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速增效升级。必须在突破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用创新驱动的思维和手段激发经济活力,从创新要素、创新经济迈向创新社会、创新城市。

趋势之四:重视城乡融合的城市更具魅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与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要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区位特征、发展现状、资源禀赋等,有序、分类推进乡村振兴。要重塑城乡关系,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平等交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趋势之五: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在坚持“XOD+PPP+EPC”模式上求得新突破,破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综合交通枢纽、产业综合体、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土地进行一体化开发和利用,形成土地融资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之间自我强化的正反馈关系,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带动土地的增值,通过土地的增值反哺城市的发展。

趋势之六:以特色文化打造特色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IP。每座城市都必须以文化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逐步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既充分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又充分对接当代人精神需求、文化品位、语言方式、审美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功能为载体,对文化资源进行归类、组合、重构,进而打造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城市。

【参考资料】

1.王国平.打造新型城镇化2.0的思考,2019.

2.陆琦.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下半场:制度性障碍亟待变革,www.sciencenet.cn ,2018-6-3.

3.史育龙.把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转引自http://www.scopsr.gov.cn.

4.中国城市发展呈现六大趋势,转引自http://www.sohu.com.

5.注重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转引自中国经济网2018-11-08.

供稿、审核:毛燕武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