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攻陷北宋京城开封。次年三月,俘徽、钦二帝北去,北宋灭亡。建炎元年(1127),宋徽宗第九子、钦宗之弟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是为高宗,重建赵宋王朝。宋高宗南渡,升杭州为临安府。公元1138年,南宋正式定行都临安(今杭州),杭州从州府一跃上升为行都,进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城市。
其实,南宋定行都临安有一个曲折的过程。早在建炎元年(1127年),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刚刚建立南宋,朝廷就有激烈的定都之争。最终定下了前往东南躲避的方案。当年十月,高宗便坐船南渡到达扬州。建炎三年(1129年)初,金兵大举南侵,高宗逃到镇江,又怕镇江还不安全,认为“钱塘有重江之阻”,于是逃到了杭州——这是南宋朝廷第一次驻跸杭州,后升杭州为临安府。此后,高宗朝廷又一次开始讨论定都计划,争论的焦点集中到了建康或吴越。御史中丞张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分析:“若为中原计,而幸敌不至,则用防淮之策;若为宗社计,而出于万全,则用过江之策。”一语道破了驻跸地之争的关键所在:留守南京还是前往杭州,就看是以中原领土为重,还是以赵宋王朝宗庙为重。最终,几经波折,尽管有许多官员认为“钱塘非驻跸地”,但高宗对定都临安情有独钟,最终于1138年正式定行都临安。
南宋历经曲折,最终定都杭州,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具有地理上的优势。杭州地处浙西水网地带,纵横交叉的江河湖泊,不利于骑兵驰骋,与建康相比,有所谓“重江之险”,从而增强了高宗的安全感。
二是经济上远胜绍兴,也胜于建康。杭州处于杭嘉湖平原与宁绍平原两大鱼米之乡的连接处,四通八达的水网系统加上傍靠天目山余脉,可以获得周边源源不断的粮食、丝绸、等供应,浙东运河又将它与明州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获取海外奢侈品也十分方便,丰富的物资供应,基本上可以满足南宋朝廷的各种需要。而建康府及其附近地区受到兵火的破坏更为严重,满目疮痍,财政状况非常恶劣。
三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美丽的西湖景色。杭州自中唐至北宋的数百年间,由于战乱不多,无论是经济、文化都得到迅速发展。五代十国时期,杭州是吴越的国都,经过钱缪及其继承者的苦心经营,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水利得到兴修,西湖变得更加美丽。到北宋时,一跃而成为经济富庶、文化繁荣、交通发达、风景秀丽,具有“参差十万人家”的“东南第一州”。
四是社会安定。杭州在两宋之交尽管先后受到方腊军队、陈通叛军和宗弼所率金兵的蹂躏,但相对于建康、镇江、平江府等地区,所遭破坏的时间比较短暂,损失不算太大,特别是并未受到游寇的摧残,故社会秩序尚称稳定。
五是交通便捷。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也是浙东运河的起点。大运河像一条大动脉,与众多河流连接在一起,流向太湖流域和两浙腹地。它北面与嘉兴府、平江府、常州、镇江府、建康府相连,穿越长江,直入准东。浙东运河的终点明州,距杭州只有100多公里,它是通向日本、高丽和东南亚的重要港口。杭州坐落在钱塘江边,通过这条大江,不仅可以直通浙西地区,其上游新安江还与江南东路的西部相连接。便捷的水上交通,十分有利于人员的来住和漕运。
编辑供稿:研究二处(杭州处)南宋文化研究院 吴兆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