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的河道治理是基于河道的疏浚,打榜河道底泥,清除河底垃圾,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流,河道底泥中可能沉积着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河泥成份根据河道位置的不同发生变化,是污染水体的重要内污染源之一。
杭州作为因水而闻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具有江、河、湖、溪、海“五水共导”的独占性优势,市内河道纵横,水系丰富,水是杭州生命的血液和活动的灵魂。 河道整治始终伴随着杭州这座城市的发展。从2007年开始,杭州用了五年的时问,对杭州绕城高速以内1公里以上总计291条河道进行综合整治,让杭州河道做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让更多的市民“倚河而居”,杭州成为了“五水共导”的亲水宜居城市。杭州河道综合治理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截污纳管、河道清淤、引水配水、生物防治“四管齐下”,用足、用活、用好水资源,从而不断改善市区河道水质。
国内许多城市刚整治的河道会出现指数超标,最根本的原因是源头未治理,或者说主要原因是上游未截污纳管。治理黑臭河,清淤、绿化等都很重要,但要改善和提升水质,前提是必须要做好截污纳管,这是“治本”措施,否则迟早会反弹,水质改善也会成为一句空话。出现多条河道反弹的另一个原因或者说客观原因,是生态补水量少,河水稀释能力减弱。许多城市由于冬春季节变化,来水少,流动不畅,致使河水稀释、自净能力降低,加快水体水质变差,所以河道治理中“引水配水”也尤为重要。河道截污、清淤之后,怎样增强河道的“体质”,让它更有生命力?生物治理成为黑臭河道整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对河水水质进行净化,恢复河道自净能力。
在治水实践中,杭州运用江、湖、河、海、溪“五水共导、有机治理”理念,通过实施西湖综合保护、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运河综合保护、河道有机更新、钱塘江水系生态保护五大系统工程,开展水源保护、截污纳管、河道清淤、引配水、生物防治等,保护城市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在改善水质方面,杭州利用城市落差引水,使水体得到自然净化,并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在水源保护上,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搬迁工厂企业,建设污水处理厂,控制源头污染物排放。经过综合保护,西湖水体稳定保持三类水质,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近五年内新增一倍,10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得到重新修缮,并因此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等数项奖项。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导、浙江大学水环境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陈英旭教授就指出“杭州的城市内河治理、尤其是中东河的综合保护是国内内河治理的典范。其中一些先进的技术,例如截污纳管,生态护岸、生态修复值得全国推广采用。中东河涉及的市民很广,综合保护实施效果非常好,从水质、景观、文化、经济发展各个角度,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品质。”
参考文献: 王国平:《保护运河 申报世遗——在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上的讲话》(2006年5月22日)
编辑供稿:研究四处(媒体宣传处)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