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南宋政治篇
  发布时间:2018-10-22 15:21   来源:城市怎么办

南宋时期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外患严重之至,前期受到北方金朝的军事讹诈和骚扰掠夺,后期又受到蒙元的野蛮侵略,这些矛盾长期威胁着南宋政权的生存与发展。在此情形下,南宋初期朝廷中以宋高宗为首的主和派,向女真贵族纳贡称臣,南宋王朝确实存在消极抗战、苟且偷安的一面。但也要承认南宋王朝大多君王始终怀有收复中原的愿望。南宋将杭州作为“行在所”,视作“临安”而非“长安”,也表现出了南宋统治集团不忘收复中原的意图。我们更应该看到南宋时期 ,在 153 年中,涌现了以岳飞、文天祥两位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将领和数百名爱国仁人志士,这是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朝代都难以比拟的。

同时,南宋政权也十分注重内治,在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推行“崇尚文治”政策、倡导科举不分门第等方面均有重大建树。其主要表现在:

一、从军事斗争上看,南宋是造就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时代南宋王朝长期处于外族入侵的严重威胁之下,为此南宋军民进行了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抵抗斗争,涌现了无数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爱国事迹和民族英雄。因而,南宋时代是面对强敌、英勇抗争的时代。众所周知,金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但由于南宋军民的浴血奋战,虽屡经挫折,终于抵挡住了南侵金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在外患深重的困境中站稳了脚跟。南宋后期的蒙元军队则更为强大,但南宋广大军民同仇敌忾,顽强抵抗了整整 45 年之久。南宋是呼唤英雄、造就英雄的时代。在旷日持久的宋金战争中,造就了以宗泽、韩世忠、岳飞、刘锜、吴玠吴璘兄弟为代表的一批南宋爱国将领。南宋是激发爱国热忱、孕育仁人志士的时代。南宋初期,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诗句,表达了他渴望祖国统一的遗愿;辛弃疾的词则抒发了盼望祖国统一和反对主和误国的激情。因此,南宋不但是造就民族英雄的时代,也是孕育爱国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的沃土。

二、从政治制度上看,两宋时期是加强中央集权、“干强支弱”的时期。宋朝在建国之初,鉴于前朝藩镇割据、皇权削弱的经验教训,通过采取“强干弱支”政策,不断加强中央对政权、财权、军权等方面的全面控制。南宋继承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为维护国家内部统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尽管多次出现权相政治,但皇权仍旧稳定如故。

三、从用人制度上看,南宋是所谓“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两宋统治集团始终崇尚文治,尊重知识分子,重用文臣,提倡教育和养士,优待知识分子。与秦代“焚书坑儒”、汉代“罢黜百家”、明清“文字狱”相比,两宋时期可谓是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环境最为宽松的时期,客观上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推行“崇尚文治”政策。宋王朝对文人士大夫采取了较为宽松宽容的态度对士大夫待之以礼,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崇文抑武”大政方针。在这种政治氛围下,知识分子的思想十分活跃,参政议政的热情空前高涨,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宋代思想、学术、文化的大发展。采取“寒门入仕”政策。为了吸收不同阶层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两宋对选才用人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消除了魏晋以来士族门阀造成的影响。两宋科举取士几乎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再加上科举取士的名额不断增加,在社会各阶层中形成了“学而优则仕”之风。

【参考文献】王国平.以杭州为例 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J].浙江学刊,2008(04):95-106.

编辑供稿:研究二处(杭州处)南宋文化研究院 吴兆克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