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历来有一种误解,认为南宋从立国之日起,就存在着从北宋带来的“积贫积弱”的老毛病。确实南宋王朝由于长期处于前金后蒙的威胁之下,迫使其不得不以加强皇权统治作为核心利益,在对外关系上,以牺牲本国的经济利益为代价,采取称臣、割地、赔款等手段来换取王朝政权的安定。正因为连年向金朝贡,确实加重了南宋王朝财政负担和民众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宋的经济发展。同时,在另一方面,我们更应当看到,南宋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给南宋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再加上统治者出台的一些积极措施,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外贸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南宋经济繁荣主要体现在:
从农业生产看,南宋出现了古代中国南粮北调的新格局。由于南宋政府采取鼓励垦荒措施,加上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和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流民复业和荒地开垦。在人稠地少的两浙等平原地带,垦辟了众多的圩田、梯田、涂田。南宋时期,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比唐代提高了二三倍,总发展水平大大超过了唐代。宋末元初,江浙行省虽然只是元十个行省中的一个,岁粮收入却占了全国的37.1%,江浙地区成了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并出现了中国南粮北调的新格局。
从手工业生产看,南宋达到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新高峰。南宋时期,随着北方手工业者的大批南下和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使南方的手工业生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是纺织业规模和技术都大大超过了同时代的金朝,南方自此成为了中国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二是瓷器制造业中心从北方移至江南地区,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造型优美,有“饶玉”之称;临安官窑所造青瓷极其精制。三是造船业空前发展。漕船、商船、游船、渔船,数量庞大,打造奇巧,富有创造性;海船所采用的多根桅杆,前所未有。
从商业发展看,南宋开创了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时代。虽然宋代主导性的经济仍然是自然经济,但由于两宋时期确立了“农商并重”国策,使社会各阶层纷纷从事商业经营,商品经济呈现出划时代的发展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一是四通八达的商业网络。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出现了临安、建康(今南京)、成都等全国性著名商业大都市,形成了“中心城市—市镇集市—边境贸易—海外市场”的通达商业网络。二是“市坊合一”的商业格局。两宋时期由于城市商业繁荣,出现了住宅与店肆混合的“市坊合一”商业格局和街坊商家店铺林立、酒肆茶楼面街而立、早市夜市通宵经营的繁荣景象。三是规模庞大的商品交易。南宋商品的交易量虽难考证,但从商税收入可见一斑,淳熙末全国正赋收入6530万缗,占全国总收入30%以上,据此推测,南宋商品交易额在20000万缗以上,可见商品交易量之巨大。
从海外贸易看,南宋开辟了古代中国东西方交流的新纪元。两宋期间,由于陆上“丝绸之路”隔断,东南方向海路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通道,海外贸易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南宋海外贸易繁荣表现在:一是对外贸易港口众多。广州、泉州、临安、明州(今宁波)等大型海港相继兴起,与外洋通商的港口已近20个,还兴起了一大批港口城镇。二是贸易范围大为扩展。宋前,与我国通商的海外国家与地区约20个,而与南宋有外贸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增至60个以上。三是出口商品附加值高。宋代不但外贸范围扩大和出口商品数量增加,而且进口商品以原材料与初级制品为主,而出口商品则以手工业制成品为主,附加值高。用附加值高的制成品交换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表明宋代外向型经济在发展程度上高于其外贸伙伴。
【参考文献】王国平.以杭州为例 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J].浙江学刊,2008(04):95-106.
编辑供稿:研究二处(杭州处)南宋文化研究院 吴兆克